|||
这个标题不是我第一个讨论的,最近在读英国百科全书学者卡尔.皮尔逊( Karl Pearson, 1857-1936)的《科学的规范》一书,有所收益。其中在书的开端,作者就提出了这个看似没有意义的问题,好科学的本质是什么。问到这个问题,那就要先看看什么是科学,然后才能谈好科学。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如下:
“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从皮尔逊的观点来看,这正是坏科学的定义。这个科学的定义仅仅是描述了科学的目的,实际上科学的定义应该改成如下:
“指用严谨的逻辑手段发现积累并得到同时代公认的较大范围内适用的真理或者定理,并形成系统化或者公式化的知识。”
这里我调整了三个地方,一个强调了科学的手段不是简单的发现,而是经过论证或者证明的发现。发现现象的能力大多数人都有,但是能论证现象背后的机理或者原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苹果从树上要掉下来,也知道水往低处流,石头向山下滚,但是只有牛顿第一个搞清楚这个现象的背后原因。第二个调整是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一定是永远都被公认的。科学的历史证明,我们曾经公认的很多对象并不具有当初想象的那样可靠,而且即便是今天,科学的结果也并没有被所有人承认,也只能被同时代人的一部分人承认,个别的结果可以延续的更久远。第三个调整是结论的适用性,普遍真理在科学中存在但并不是全部都是普遍真理。牛顿的力学都不是普遍真理,更何况更多的其他结论。人类为了减少对科学继承的代价,将其进行系统化和公式化,但是公式化仅仅是科学结论的描述形式,并不影响科学的实质。
谈了科学,那么什么是好科学?皮尔逊认为,“仅仅列举研究结果,只传达有用知识的通俗科学形式是坏科学,或者根本不是科学。”他建议用这个原则检验所有的所谓科学著作,并认为如果一部著作仅仅给出现象或者让读者去想象而不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论证,这就是坏科学。有一个结论更加令人信服:“伟大的科学经典往往是最容易明白的书,而所谓的科普读物反而不容易读懂。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等书,即使在这个学科中没有受到过专门训练的人,也能够进行有益的阅读和广泛的理解。”
好科学的价值不仅仅给人提供了有用的知识,而在于学习好科学的过程中能够得到逻辑和理性的锻炼,并由此学会理性逻辑分析的能力,让心智变得更加理性和理智,脱离朴素的本能,从而成为更为健康的人,也成为更为健全的好公民。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包括我们的大学教材,大多数都是罗列和科普,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死的所谓知识之外,并不能给学生以理性的提高,按照皮尔逊的结论,这统统都是坏科学。更有甚者,由于教材的断章取义,以及仅仅罗列,导致学生的学习更为费力,很多地方由于缺少背景和辅助资料,导致无法理解,最终只能死记硬背。学习的人得不到学习的乐趣,也得不到学习真正需要的东西。
我在课堂上,也在讨论班里反复给同学们说过,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几篇论文,也不是为了那张越来越不值钱的毕业证,而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多的科学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具理性和理智。一个更为直接的想方法是,如果想要读几本书或者几篇论文,那就不用去念研究生,找个老师指点一下,告诉你读什么书。但是这不能让一个人就成为研究生或者成为一个学者。只有学会科学的方法,然后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说,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提出或者发现真理,其意义也在于强调科学的价值的广义性。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假如我们具备了科学的理性能力,那就可能利用这种能力让很多事情处理的更加合理,其结果可能对整个社会都有正能量。我们的教育由于缺少了方法论的渗透,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惨痛的教训。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回乡务农,10年后和那些没有受到过教育的人就没有任何的区别,其本质原因就在于他们仅仅是记住了一些死的知识,当这些知识忘记之后,就没有剩下任何东西。面用水洗,之后得到面筋,可是我们的教育呢?经不住忘记的教育是失败的。
silong.peng@ia.ac.cn
2013.03.2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1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