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有译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的哲学小册子:《科学与方法》(李醒民译),其中提到数学创新的方式问题,我深有同感,虽然不能说英雄所见略同(不可比啊),但是其观点值得推广,这篇文章的多数观点来自于这本书,我只不过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首先,人的思考能力有两种:有意识思考和潜意识思考(李译为无意识工作,窃以为不甚贴切)。所谓有意识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考问题。拿着书,拿着笔,或者来回徘徊,冥思苦想。这些都是受人的主观控制的思考行为,都是有意识思考。潜意识思考顾名思义就是不受人的控制的一种本能的思考活动,其结果表现为所谓的灵感。庞认为,有意识的思考所产生的科研结果往往都不是最好的成果,只能给课堂里增加一点教学的材料。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意识思考具有连贯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一个重大的突破往往具有不连续的特点,有时候甚至是落差很大的阶跃,这些突破显然不在有意识思考的工作范畴。潜意识思考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可能产生各种组合和结果,但是往往是少量的几个结果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到,这就表现为灵感。潜意识工作的机理并不清楚,但是似乎可以说其能够被人的意识捕捉的机会确实很少。这个捕捉的过程类似于人的意识的选择过程。庞认为是有个类似阈值的选择机制在起作用,而这个阈值是人的意识的兴奋程度,也就是说,当某个结果让人的意识兴奋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为主管意识所感知。
有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呢?有意识的思考主要负责收集信息,整理材料,把显而易见的逻辑路线都走完,等到了悬崖边上的时候,有意识的工作就只能停止。当潜意识的工作有了结果之后,有意识的思考开始接管,完善并继续拓展潜意识思考的结果,然后提出下一个问题。两者不断地交替,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的基本模式。
那怎么才能让这个机制发挥更好的作用呢?既然潜意识不能为人所控制,那似乎就没有办法,只能看上帝的眷顾了。其实不然,我们还是可以提出一些方法来推动这个机制。下述的几个方面似乎都比较有关。
一、深厚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潜意识思考的所有原料都需要有意识来提供,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就等于没有加工的原料,所谓的潜意识也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一个问题都不能理解,那就不能奢谈灵感。
二、人活得更纯粹。潜意识可能并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如果我们活得不够纯粹,整天淹没于鸡毛蒜皮,那么潜意识就会混乱,不能有效地工作。它不能确定哪个是它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更纯粹,更专注似乎更有利于潜意识的工作。
三、更好的审美情趣有助于更好的选择潜意识的结果。前面说过,潜意识中可能会产生数量庞大的组合,但是只有少量可以输出,而输出的阈值就是我们对可能成果美的判断。只有主观上具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其选择的结果的正确性就更好。否则,连续输出很糟糕的结果,会使潜意识的努力浪费,主观意识的捕捉欲望也会因此降低,长此以往,灵感将不再光顾。
四、需要经常换换脑筋。持续不断地攻一个问题,会使得大脑疲劳,潜意识同样会疲劳。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段时间之后,应该放一放,做点别的轻松地事情,让潜意识去干活,这样的方式似乎更有效。
五、保持纯净的心理也是很有帮助的。人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也会因此引发不好的情绪,如,愤怒,悲伤,哀怨,等等,这些情绪似乎会大大的抑制潜意识的思考能力。保持快乐的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而心灵的纯净对于快乐似乎是关键的。
假如我们希望我们的科研能够不断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对潜意识的发挥和利用就成为一个课题。这方面虽然还很难进行分析和验证,但是上述的说法应该不至于离最终的真理偏差太大。仅供参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6-417217.html
上一篇:
研究生看教科书必须多查阅原始文献下一篇:
科研的原则:笛卡尔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