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空间科学卫星探测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振兴先生3月23日逝世。悼念活动昨天在北京举行,原计划去北京参加,因故未能成行;今天是头七,特以此文悼念。
刘先生是我国著名空间物理学家。但我出国前主要从事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很少知道空间物理界的前辈学者。到美国后因为申请了 JHU-APL 的 Fellowship, 开始进入磁层物理研究的领域。88年在 MIT 开会、结识北京大学濮祖荫老师,是与国内空间物理界的老先生们认识的开始。95年回国,去中科院空间中心访问,第一次见到刘振兴院士。
刘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鲜明:山东人特有的爽朗和大嗓门一上来就抓住了你;然后就是他的笑容和认真的眼神;一见之下就令人难忘。
00年秋回国,一方面想为国家做点事情,一方面也是为父亲去世后一人在国内的母亲尽一点孝道。很多朋友告诫说:回国就得找大项目;但我一片茫然,不是很清楚可以做点什么。但隔年刘先生和濮老师就找到我,希望能一起去申请一个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支撑正在筹划中的“国家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2002年我们一起申请的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空间暴多尺度物理过程研究”通过答辩,2003年正式立项实施。我也开始了回国后第一阶段的工作。后来我经常对年轻人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是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有需求,我们就有事做!
参加双星计划的科研工作,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第一次站在国家的视角、为国家做一件大事情。刘先生和濮老师两位前辈,无疑是我在这个路上的领路人。在做“双星”的几年里,我每到北京,第一站就是刘先生在空间中心二楼的办公室。那时空间中心门禁很严,前几次去有一两次都是刘先生亲自下楼来接我上去。那时刘先生已年过古稀,我心里很过意不去。但刘先生每次都是人未下楼、笑语先至;上下楼也是如履平地。好在后来门卫也熟了,可以直接进去敲刘先生的门。刘先生的办公室大概不到20平米、门口是秘书小陈的办公桌,虽然略显拥挤,但是感觉非常随意。小陈忙事情的时候,刘先生常常亲自给我泡茶;且刘老师的声如洪钟和小陈的慢声细语充满着小小的空间,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双星计划是发射到近赤道平面轨道和两极大倾角轨道的两颗完全相同的卫星共同执行的科学探测计划。第一颗“赤道星”探测一号(TC-1)于03年底在西昌发射。原来计划是12月28日发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推迟到30日。我订了30日的票从上海去美国,再改只有04年2月的票了。只好如期29日离开西昌。知道我等不到发射,刘先生28日下午专门带我在西昌基地转了一圈,并到了发射现场,在“整装”待发的火箭下面合影留念(见下面的照片)。
次年7月,第二颗卫星TC-2在山西岢岚基地发射。(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记其事。)
在“双星计划”和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球空间暴多尺度物理过程研究”支持下,我国空间物理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人员逐步形成了一支国际性的研究队伍,取得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双星-Cluster计划的国际合作,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可以直接利用卫星数据进行空间物理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支全国性的卫星数据分析研究的队伍。这支队伍已经成为开展空间物理研究的主力、参与国际科学卫星计划的骨干。以双星-Cluster计划的国际合作为契机,我国空间科学家又陆续参加了Cluster“延寿”、THEMIS、MMS等重要的卫星计划,为空间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国际合作开辟了道路。
我们的国家重大基金项目2007年结题。当时我已经去北京大学工作、重建等离子体物理专业,参与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当时称“ITER国际合作研究专项国内配套项目”)的工作,开始了回国后第二阶段的工作。尽管在北大期间又负责过一个空间物理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但主要的研究方向已经转到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方面。所以尽管人到了北京,却很少去空间中心了。特别是刘先生成为资深院士后,只在海南的一次会议上见过。虽然他那时已经年过八十,看起来风貌依旧、精神矍铄、不弱当年。
今先生驾鹤西归,双星亦已完成使命。但刘先生引领的路,我依然在走:两年前开始国家在哈工大筹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去年正式立项),使我得以有机会重回空间物理领域,开始我回国工作的第三个阶段。哈工大虽以航天著称海内,但空间物理基本上空白。你我后辈,当以先生当年从无到有筹划双星计划的精神开拓前行,圆我振兴中华之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