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影响了什么? 精选

已有 9162 次阅读 2023-6-23 09:5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影响了什么?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一年一度的期刊影响因子又即将要公布了。不得不佩服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创始人尤金·加菲尔德博士(Eugene Garfield)的发明、后续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和科睿唯安(Clarivate)的经营,让数量庞大的科研人员围绕这个反映期刊论文被引用程度的数量指标团团转,让很多科研机构围着这个数字来评价科研工作的质量。如今的影响因子已经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从事学术或相关活动的人,以至于几乎没有人能忽视它的存在,甚至在国内影响因子已经成了学术评价、学生毕业、职称评定、文献研究、期刊评价等等的重要指标。这是数字,成了科研工作中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影响因子,英文叫impact factor,简写成IF,用算式表示,就是:
       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
       很明显,影响因子反映的是刊登在期刊上论文在一定时段内(经常以发表年份以后的两年为计算期)被引用的平均数量。
       在平时的口语中,影响因子也被称为分数。常听讲某某发了一篇多少分的论文,就是指在影响因子是多少的期刊上发了一篇论文。一般而言,由于马太效应,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吸引的拥趸“粉丝”越多,收到的投稿也越多,对于论文的淘汰率也越高,论文能被接受发表的难度也越大,于是就被大家认为论文的水平也就越高。其实后面的一个推论“被大家认为论文的水平也就越高”往往是不成立的,因为地球人都知道IF值是可以人为造出来的。甚至一个新刊,只要主编和编辑们形成一个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短短几年把IF值做到10以上或者20以上,是不成问题的,只不过到了20以上就有点树大招风的危险。
       那这个非常普通而又神秘的数字,影响了什么?
       首先影响了一大帮需要晋升职称的教研人员和需要毕业的研究生。由于我国的期刊分区概念也是基于IF值,很多的晋升和毕业都要发表一区、二区等论文若干篇或者折算成若干分。IF的升降直接影响了晋升和毕业。如同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展通胀越要产生一样,一个领域越热门则该领域期刊IF值越来越高,而很难说越通胀的社会人们幸福指数越高一样,IF值越高则该领域或者该论文的水平越高一样。但是一帮子上半年刚发表论文的科研人员,是多么希望该期刊的IF值在每年六月下旬能得到一个飙升。发表高IF值是在学术领域获得荣誉、得到升迁、有话语权的金标准、硬道理。论文发表期刊的IF值、作者排序和发表数量,容不得半点含糊。
       然后影响了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比如科技处或者科研院),要按照IF值和随后的分区情况,重新划定期刊属于“上中下”的哪个档次。这是科研评价的重要依据。很多人员会根据期刊的分类确定自己是否能得到新的业绩。在项目申请和答辩时,现在不能再讲SCI、再讲影响因子等事情,但还要含蓄地列出高分值期刊上的论文,因为评委们也知道这些期刊有高IF值。各大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图书馆也往往必须根据JCR提供的数据制定期刊采购政策;论文作者也往往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
       再者还会影响办刊者们,包括出版商和编辑人员。办刊者们都希望自己刊物的IF值越高越好,恨不得年年飙升。IF值这种事情,本来是水到渠成而无意为之的事情,现在往往刻意为之,办刊者们看到邻居家的期刊IF越来越高,很难淡定,于是就采用业内都知道的手段开始“吹气球”,拉高IF值。老牌的期刊,犹如百年老店,有资本淡定;年轻的期刊,为了打开市场、赢得声誉,真的要感谢有IF值这个工作的抓手。否则怎么办刊,还真的难。
       2012年12月16日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旧金山市举办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上提出的“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 号召评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发表该研究的期刊。但是影响因子还是大量存在于平时工作中,因为IF值如同高考分数一样,在没有更好办法的前提下,如果不按这个标准来,恐怕学界会滋生更多的学术腐败。另外论文作者对于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投稿时就会找合适的最高的IF值期刊,现实中那些影响因子很低甚至没有影响因子、“研究本身价值”却极高的论文确实很少。
       如同“富裕者才能讲吃饭要营养结构合理、贫困者能吃饱饭就不错了”一样,IF值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机构乃至一个群体发表论文到了一定阶段之后要呼吁改进、取消、或者抵制。对于一个初出茅庐者,必须使劲发表高IF值论文;对于一个不是很有名气的机构,也是如此。因为这是容易的捷径,其他评价方法会更难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只是不要因过度追求影响因子而被迷惑了双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392665.html

上一篇:考试中的人生
下一篇:作为与地位
收藏 IP: 183.195.40.*| 热度|

24 许培扬 彭真明 张俊鹏 贾玉玺 郑永军 王从彦 李毅伟 王安良 杨正瓴 黄东阳 王涛 聂广 蒋金和 刘浔江 王启云 曾荣昌 冯兆东 王德华 高友鹤 曾杰 窦华书 孙颉 汪凯 guest1216015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