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盛宴已过 精选

已有 6906 次阅读 2022-9-30 12:1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盛宴已过
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门类,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已成为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的制造业之一。但月盈则亏、日中则昃蕴含的盛极而衰是任何事物和发展避免不了的规律。不讲整个国家层面的纺织工业发展,单讲纺织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必须清醒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盛宴已过。
       纺织科技创新体现于纺织原材料、纺织装备、纺织工艺技术、纺织产品终端应用四个层面。这四个层面的创新发展内涵、发展速度、人力资源都已经处于加速度是负值状态,短暂的速度正值掩盖不了负加速度的现实。
       天然纺织原料几乎被研究清楚,即使有新种类出现,也会很快从结构、性能和工艺上弄清楚。人造纺织纤维从1880年Joseph W. Swan制得人造纤维素纤维以来,到1980年之间的100年间,几乎发明出全部能用于纺织加工技术的人造纤维种类。从1980年至今的40多年中基本是对已有纤维的一些局部修饰工作,谈不上革命性的创新。
       纺织装备已经完成定型。从1589年William Lee发明针织机、1733年John Kay发明有梭织机(特指现代化织机,不指中国古代手工织机)、1748年发明编织机、1767年在德国出现钢制编织机、1764年发明珍妮纺纱机、1785年出现装备织机的大规模织造工厂、1803年发明现代式的提花织机、1898年Tidland Merses发明并装备非织造布生产线、十九世纪后半叶工业化使用染料染布、1937年Berthelsen发明自由端纺纱方法并在1967年国际纺机展上出现成熟的自由端纺纱机至今,纺织制造装备原理已经定型。借助机械工业的现代化进程,纺织装备得到大幅度发展。现在采用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人工智能升级纺织装备和生产线,发展智能化车间和工厂,但都没有突破以前的原理和框架,而且原理性和革命性的突破越来越少。
       纺织工艺技术建立在纺织原材料和纺织装备基础上,在纺织原材料和纺织装备发展速度越来越慢的前提下,纺织工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也越来越难。纺织仪器的发展提高了工艺效率和纺织品检测检测准确度,例如电子清纱器和自动接头装置提高了纺纱效率、条干仪提高了纱线质量检测和后续布面疵点预测准确度,但是在最近50年中没有类似自由端纺纱的革命性工艺技术出现。自1952年严灏景先生和导师Morton教授提出短纤纱中纤维内外转移测量方法之后,在70年中还没有被国际公认、以中国人命名、载入世界各国纺织教科书的纺织科创成果。
       纺织品的终端应用近年是唯一活跃的领域。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场合的不断扩展,让纺织工业看到了一抹亮色。但是要清醒地看到,所有的产业用纺织品都是依附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也就是处于外围的附属地位、配套地位,一直没有而且也无法进入其他产业的核心。
       纺织原材料、纺织装备、纺织工艺技术、纺织产品终端应用四个层面的创新内涵没有突破,颠覆性技术难以出现,发展速度相对减缓,还不是最要紧的因素。现在纺织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发展状态才是最关键的因素。
       以高考录取分数举例说明,高考录取分数是一个相对偏颇的衡量人才质量的蹩脚指标,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国纺织专业的大学新生录取最高成绩人群基本上集中在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这个最高成绩可能比不上其他名校的工科专业,比如清华大学的电机专业或上海交大的机械专业。而且这个群体的数量和学校规模也比不上。几十年来纺织学科及产业的热度已经大不如前,纺织类专业更是成为冷不冷、热不热的专业,曾经辉煌的纺织高等教育,如今多少有些失落,目前全国高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点只有22个,纺织学科已经成为名副其实“小众学科”,纺织学科所面向的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变窄,学科的辐射力、影响力非常有限。在解放初期到文革前、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最初十年,纺织专业非常热门,考进纺织专业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是工科专业里面的高分生,现在肯定不是;而且对纺织专业的热情也不如纺织热门时期。这也导致相当一部分高素质的工科人才不在纺织领域,而在热门的比如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计算机等领域,这势必导致未来纺织创新能力的衰退。
       杨振宁先生几年前曾率真地说高能物理学发展的盛宴已过(the party is over),借用杨振宁先生的话,我认为纺织创新的盛宴已过。长盛不衰、螺旋式上升的愿望很美好,但是盛极而衰的现实确实存在。其实其他一些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也可能存在类似问题。对此,我们业内人士无需回避、无需否认、更无需辩解。需要直面问题,思考我国纺织整体步入世界领先行列之后的产业转移问题、产业转移中的创新问题,进而催生我国纺织工业发展和进一步的全球布局中的革命性突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357456.html

上一篇:专业认同感
下一篇:SCI与诺奖
收藏 IP: 140.206.93.*| 热度|

19 王安良 贾玉玺 蔡新华 杨正瓴 鲍海飞 张晓良 罗娜 晏成和 张学文 汪强 徐耀 吕秀齐 冯新 陆仲绩 蔡新安 周忠浩 简小庆 谢钢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