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经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选择 精选

已有 7497 次阅读 2022-7-1 09:2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选择
2022年7月1日 星期五

       三十年前,由叶倩文与林子祥联袂在1992年金曲奖上唱红了一首情歌,歌名叫“选择”,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至今仍余音绕梁般地能在脑子里想起抒情的旋律。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
       人生在每个阶段也面临自己发展之路的选择。作家柳青在小说《创业史》上说:“人生的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我最喜欢这句话,年轻时候的几个关键步骤的选择,往往决定一生。
       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之路的最重要选择之一。这一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职业方向。后续的毕业就业、考研深造等都建立在此基础架构之上。
       高考志愿填报,就是“择校”和“择专业”。正值填报高考志愿关键时期,其实我们能给予高中生们的参考或指导相当有限,网上各种填报攻略比我们知道的要详细得多。一些志愿填报机构、自媒体“大V”,乃至考研、考公培训班等,也纷纷以“就业牌”为主打进行铺天盖地的宣传,影响着“准大学生”对未来人生选择的考量。现在是高考分数出来后再填写志愿,每个考生都知晓自己在所在省市自治区的排名,根据往前若干年各高校的录取线,基本可以精准填报,还甚至出现了志愿填报预测软件帮助填报志愿,把考分效率发挥到极致。虽然说要凭自己兴趣志向选择志愿,可是在决定自己命运的关键时刻,谁能这样轻轻松松地“凭自己兴趣志向”?尤其是大部分农村艰苦家庭或者相对不发达省份的考生,选择的依据是分数的利用效率而不是兴趣志向。先进了大学门再谈后面的凭自己兴趣志向,就相当于古时的先结婚后恋爱。“入错行、嫁错郎”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另外,现在大学里面的零门槛换专业,也再次给广大考生提供了选择自己感兴趣专业机会,选择处于没有悬念的精准理性状态。毕竟让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来填报志愿、做出人生首次的重大选择,确实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填报考研志愿,又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这一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职场生涯。后续的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将很大程度由考研志愿决定。
       填报考研志愿,就是“择校”和“择师”。毕业季刚过,开学季即将到来。新研究生们在去年填报志愿时,基本不用社会人士、亲朋好友多操心。本科生之间信息交流、经验传授比老师们还要迅捷,导师的学术风格甚至八卦新闻都了解得一清二楚,比导师的同事还要清楚。不管是推免读研还是招考读研,考研志愿主要是“择校”和“择师”,择“专业”的比例相对要低,“择师”的重要性最为明显。知名院校的影响力较强,对于考生的吸引力很大。之所以被称作是名校,是因为院校自身具备普通院校所没有的条件。院校拥有优质的条件,自然考生会趋之若鹜,但是盲目选择未必正确,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考研被视作是人生的“第二次高考”,由此可见考试的重要性。考研不再只是一场“知识对决”,而是变成了全面能力的比拼。考研需要考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一方面考验的是学习力,择校则是要考验考生的判断力,择师则是要考察考生的洞察力。考研是人生中比较重要的一次考试,考生想要顺利“上岸”,必须要在过程中付出与高考几乎相当的努力。
       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硕博连读还是申请审核制招考,志愿的选项越发聚焦。此时“择师”的重要性体现得最为明显。年长的导师有经验有学术资源、年轻的导师有冲劲有一起做实验和研究的精力,各有利弊。攻博过程就是在自己研究方向上突破人类知识极限的过程,自己内在的突破力最重要,导师提供了可能取得突破的点和必要的工具。是否能突破,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导师的科研境界。

Campus_Tree.jpg

       如果把学子们比喻成树,在树干阶段基本处于相同生长方向,到了分枝阶段产生了不同生长方向,逐渐细分至最后的不同枝头之时,蓦然回首发现原先彼此熟悉的同窗好友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领域迥然而异。这就是人生成长的选择。
       昨天《人民日报》头版署名“宣言”的文章“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阐述了我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发展道路的直接受益者。
       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们更加坚信,大到国家、小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不断选择和探索选择之路中逐渐变得更美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84-1345373.html

上一篇:科普纺织
下一篇:人工智能与知识创新
收藏 IP: 140.206.93.*| 热度|

14 郑永军 王涛 王启云 周忠浩 郭战胜 王超杰 雷宏江 黄永义 关勇军 彭真明 何应林 谢钢 徐志刚 王林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 1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