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看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g69 西南交通大学王鹰灌水自留地,欢迎新老朋友光顾!

博文

西藏印象

已有 10113 次阅读 2008-8-25 17:20 |个人分类:所谓精选|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西藏, 蓝天

 (西藏的蓝天、白云、湖泊是那样的魅力无限,仿佛能够让人心灵纯洁,朝圣途中虔诚的佛教徒令人难忘,给女儿买的转经筒如今早已不见踪影,西藏的印象只停留在数码照片上。)

三江源头风真大

苍茫暮色中的索南达杰纪念碑守护着可可西里

         最近我有一位朋友去援藏,临走前给我打电话,我吓唬他说你可得小心点,膘肥体壮的人在高原可不好受。在中国的政坛,也许到西藏这种艰苦的地方锻炼就像科技界的人员到美国名牌大学镀金一样,只要你经得起折腾最后能够全身而退对于以后的职称/职位升迁一定大有裨益,我祝福我的老同学,三年援藏一定会为他以后的政治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我去西藏也已将近五年,2003年的九月,青藏铁路的修建正方兴未艾。我从成都飞到拉萨,然后坐越野车从拉萨到格尔木,途中经过羊八井,那曲,安多,五道梁、沱沱河,纳赤台,昆仑山口等,主要考察冻土工程以及高原铁路修建技术。由于有交大工程监理公司魏有仪总监的陪同,一路上得到青藏铁路沿线许多工程单位的热情款待,在工地上还碰到好几位我教过的学生。

 

青藏铁路环境保护投入达15.4亿元,施工剥离的草皮也得好好保护(恢复植被用)

        大概平时经常锻炼的缘故,高原反应对我基本没有什么作用,除了觉得高原的风非常厉害之外,在那曲中铁隧道局的娱乐室还和过去的学生小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设计代表)切磋了一下乒乓球,但是10分钟之后我就觉得气喘吁吁心脏怦怦跳得欢,赶紧高挂免战牌,毕竟这儿海拔平均4800米。

        西藏之行我对西藏蓝天、 白云和高原湖泊有着相当深的印象,魏总还特意陪我去了西藏的圣湖——那木措。站在翡翠般的湖水边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蓝天白云下的那木措在远处雪山和草原的衬托下格外明亮,尘世间的种种烦恼也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人的心灵似乎也变得纯洁起来。

       但是传说中的藏羚羊却无缘见到。西藏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人口密度大约与加拿大相当。当地藏民大多游牧为主,拉萨的许多商店大多也是四川、甘肃和内地人所开。   但是就在世界屋脊的一家饭馆我居然碰到了熟人,成都理工大学的李祥辉教授,他是为自己的一项国家自然基金出野外,看来真是人生何处不相逢,最后两桌人变成一桌,好不热闹。

        在布达拉宫的广场,我见到许多老外,西藏是吸引国际友人的一方佛教净土,据说每年有不少国际背包族在西藏徒步旅游,当然这些著名的寺庙是不能错过的。

 

宾馆窗户边可以拍摄布达拉宫

       在电影《天下无贼》中,刘德华乘大家虔诚拜佛之际施展妙手空空功夫偷了一麻袋的手机,我估计就是在大昭寺拍摄的
  西藏之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公路两边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在前往著名寺庙朝圣的漫漫长路上,五体投地的叩拜每五步就要重复,这种虔诚之心可能还赛过伊斯兰教徒的麦加朝圣之路,漫长而艰辛的朝圣旅程和圣徒的顶礼膜拜令我肃然起敬,这或许就是世上最坚定的信仰。

         据说有些教徒一辈子的最大心愿就是到大昭寺、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桑耶寺等朝圣,他们在艰辛的朝圣路途开始前把自己的所有牛羊和财产变卖,到达目的地后往往全部捐献给寺庙,而自己有可能在回来的路上就饥寒交迫生病而死,与之对比的是西藏的寺庙也许是世界最富有的寺庙。

        施工单位的越野车上都备有氧气袋,车上一旦有人出现高原反应马上可以吸氧缓解病情,晚上睡觉也可以在房间使用氧气罐,还好除了在昆仑山口觉得太阳穴有点疼痛之外,我从来没有吸过氧,看来当年我的身体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西藏给女儿买的转经筒如今早已不见踪影,西藏的印象也只残留在数码照片上,青藏铁路已顺利通车。

        西藏的蓝天、白云、湖泊是那样的魅力无限让人心灵纯洁,朝圣途中虔诚的佛教徒令人难忘,一直在想何时才能重游美丽的世界屋脊!

虔诚的教徒

 

青藏铁路那曲某工地的取土场

唐古拉山口得抓住帽子否则就被大风刮走了,背后是皑皑白雪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之上是佛光?

(王鹰     2008-8-25)



游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76-36064.html

上一篇:讲不出再见
下一篇:黄龙溪
收藏 IP: .*| 热度|

4 杨玲 廖永岩 刘玉平 王安邦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