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多名环境领域相关学者获奖,具体如下: 2021年北京工业大学彭永臻院士获资源环保技术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2年同济大学徐祖信院士获生态环保技术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爱杰教授获产业创新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彭永臻,山东省莱州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污水处理领域知名专家、工学博士,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首席教授、“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111计划”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主任。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人民教师”等称号,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02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多年来,彭永臻教授一直工作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教学科研第一线,在解决污水脱氮除磷难题、新工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其中IF >9.0的20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220余项并转让100余项;出版专著9本,3本是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也是本领域第一本专著。培养工学博士89人,有2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徐祖信,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业务经历与业绩:担任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领衔并参与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23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受邀编著联合国人居署专题技术报告,在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中国经验获联合国副秘书长高度赞扬,提升了中国治水模式的国际影响力。 徐祖信院士长期奋战在重大工程项目第一线。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小组组长,她提出了利用苏州河潮汐动能改善水体流动特性的建议,负责并参与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为苏州河河水变清发挥了重要作用。徐祖信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苏州河水环境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王爱杰,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主任,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水协会(IWA)杰出会士兼厌氧专委会主席、中国发明协会会士及副监事长、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SIA)副理事长兼智慧环境与水务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委会副主任,Environmental Research主编,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执行主编,BMC Microbiology副主编,《环境工程学报》副主编等。长期从事污水资源化工程科技研究,发展了生物过程优化控制理论,形成了系列核心工艺和优化集成技术系统,实现了大规模工程应用,引领了低碳水处理与资源化方向的发展。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0余篇,入选ESI高被引学者;申请和授权专利100余件;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奖等。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授予66位在数学力学、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下设青年创新奖、产业创新奖、区域创新奖三大类,共授予44位优秀科技工作者。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历年入选科学家包括两院院士超过800名。 附获奖人全名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0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