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以来这些天,我大多时间为在内地建设系统一线工作的几位工程硕士做论文答辩准备。说实在话,自己和指导全日制工学硕士、博士研究生近30年的学术性研究经历,使得我对在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过程以及结合实际项目撰写的学位论文咋样才算符合要求,不时地感到迷茫。
根据百度网上可查的名词解释,我国在职工程硕士学位制度是根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而设置的。它与全日制工学硕士不同,主要由本科和少量大专生毕业工作一定年限后报考,业余时间学习课程,并结合所在工作单位实际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可见,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侧重于解决工程应用问题而非学术研究的能力,以便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按现行政策,学校可以在外地设置课程教学点,以便于外地在职工程硕士生就近集中时间学习课程。课程学习成绩合格的在职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科研在工作单位进行,按规定在该单位或行业内聘任一位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对工程硕士生的具体情况相对更为熟悉,而校内导师则主要在开题报告和论文评审前才有机会做深度了解,而这两个节点之间的时间,除非导师主动联系在职的工程硕士生,否则师生交流大多极度缺乏。因此,校内导师对在职工程硕士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大多甚微,主要功能看似在于对申请学位的论文进行学术和格式规范化把关上的。
在职工程硕士生是实行自费学习的。但按现行实际方法,这笔经费主要被学校(研究生院或部)、所在院系留成和发放少数教师参与的授课津贴;工程硕士生导师只是在每正常完成一位工程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指导并获得学位后,才会得到一笔很小比例的津贴,没看见有其他诸如用于研究甚至论文评审、答辩的经费。按现行操作方法,导师指导在职工程硕士不计年度考核工作量,意味着校内导师指导在职工程硕士生非务正业。
由于校内导师一般难以了解在职工程硕士生科研的具体情况,包括本人在内的许多导师对他们毕业前必须发表的期刊论文不予署名,以防学术不端事件惹祸上身。但是,校内导师必须与作者同时作为工程硕士论文的最终责任人,校院相关的经费获益环节却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防范在职工程硕士论文学术不端的网上检索工作,校内导师是千万不能疏忽的,而这又是很难做到万无一失的:因为论文可能涉及相关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监测等方面的内部资料,它们不上网公开,何以检索呢?(学员自己的非学术不端声明能绝对相信吗?要是能的话,还会有事后被追回授予学位证书、导师限时停招研究生的事发生吗?)
所以,当某工程硕士生通过答辩和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后公开学位论文全文时,若被人举报学术不端并被核实,其导师也被学校查处的话,则导师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前学校并被国家教育部认可的这种在职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法的牺牲品。
2009年秋季学期起,中国高校校园里诞生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生。那么他们的命运将会如何呢?与已有10余年历史的在职工程硕士生会有何实质性区别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