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吃”老师的是好学生
周六,08级博士生刚刚开过题,因为正好跟博士论文答辩安排在一起,所以邀请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的三位老师也参加了,加上我们山东大学自己的人共6人。因为开题的人数比较多,各自选定的研究方向也大相径庭,6位导师中有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有研究文体学的,也有研究批评语言学的,还有搞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虽然研究方向各不同相同,但是各位导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学术专长奉献给了学生,即使明明知道有些方面是做文章的非常好的切入点,也没有说要留给自己,甘愿让学生去“吃”。这令我感慨不已!!教师队伍里甘做人梯、甘做蜡烛的人仍然是大有人在啊!!
本人从1999年起开始带硕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的已有70余名(其中一半左右是同等学历),虽说跟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们相比仍然还很“稚嫩”,但是也总结出了一点点带学生的心得,不妨在这里跟诸位分享一下。
我认为,学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一类是极具天赋者。这类学生极有灵性,可以说略微一点拨就能领悟,他们擅长从实际生活或者阅读中寻找课题,并努力用正确的方法做深入全面的研究,在有些方面甚至比导师高明。此类学生凤毛麟角,乃是能成大器者,日后必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是对老师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一个导师一生中能招到一、两个这样的学生,就心满意足了。人说“母以子贵”,我们做导师的可以说“师以生贵”,在任何圈子内学术场合都可以吹嘘了:“某某是我的学生”。哈哈!做老师的一点“虚荣”可以得到满足了。
第二类就是本文标题中所说的“能‘吃’老师”的学生。此类学生亦比较少见,据我本人最近十年来的经验,好象充其量能占20%左右。这类学生具有很高的悟性,能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课、听讲座、交流)从老师那里“掏”得一些“真经”,而且这种学生能“吃杂食”,擅长从多个导师那里吸取学术营养。如果起点足够高且有合适的平台的话,这类学生也肯定能超越老师。
第三类是有一些聪明和悟性,但需要反复点拨,有时甚至需要手把手教,才能做得了研究的学生。这类学生占绝大多数,到毕业能培养起起码的独立研究的能力。当然,如果特别刻苦、勤奋的话,也能做出一定的成就,起码可以赶上本人之类的导师。
第四类是那些天生有些愚钝又不是很刻苦还要耍点小聪明的学生。这类学生基本上属于“朽木不可雕”者。如果是硕士生,老师一般会“网开一面”,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毕业,找个饭碗了事;如果是博士生,导师稍微严格一点的话,恐怕就只好对不起了。
之所以做出上述分类,也是有感而发啊!带学生十多年来,尤其是最近五年开始带博士研究生以来,我总是在“胆战心惊”中过日子,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八个字来形容亦不过分,再借用我们外语圈子里一位知名教授的话来说,导师和学生就是一根藤上的两个苦瓜。我唯一期盼的是每年招生的时候别看走了眼,能招到上述第二类学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