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in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vinliu

博文

有货色给学生吃且甘心情愿被学生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精选

已有 8032 次阅读 2009-12-5 20:42 |个人分类:英语学习园地|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导师, 学生

有货色给学生吃且甘心情愿被学生吃的……导师才是好导师

最近,科学网上关于导师如何带学生、导师与学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等问题的讨论,虽不能说是如火如荼,但用“热闹”两字来描述,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很多导师在博文里发牢骚,说现在的学生怎么怎么难带、学生如何如何“吃”导师、导师如何如何“吃”学生;当然,也有导师从积极的一面讨论了如何做好导师、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本人也来凑了个热闹,在大约一周前写了一篇博文,题目是“能‘吃’老师的是好学生”(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id=274899 ),有网友提建议说,应该说说什么样的导师才是好导师。所以,最近一个周以来,本人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下面根据自己对各类导师的观察和已经参加工作学生的反馈(据本人从教二十多年来的经验,在读学生的观点基本靠不住,他们对老师的评价不很实事求是),结合自己带学生十年来的一些经验与体会,来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首先,好的导师应该肚子里有货色,而且要注意业务学习,跟上学术研究的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有的吃的。如果连导师都没有什么货色,学生吃谁去呢?作为导师,他/她必须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这是起码要求,但是未必所有的导师都能做得到),熟悉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方法,知识面宽广,了解本学科前沿研究动态。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宽广的知识面,是任何一位导师都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人文社科各个专业导师尤其如此,因为这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关系非常紧密(比如研究语言学的人,就必须懂一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工医类的导师虽然可能不如人文社科各个专业导师的知识渊博,但最起码应该具备一些艺术修养,除了专业之外,应了解两到三个相关的专业领域。根据本人的了解,很多理工类博士研究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都就职于各个高等院校),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人文修养很低,有的甚至缺乏起码的艺术欣赏能力,连普通电影、电视都无法欣赏(我真的遇到过连现实世界和艺术虚构世界都无法分开的理工类博士)。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很多学理工的人思想简单,缺乏想象力,不会发散地思考问题,在生活中我称这种人“一根筋”,在学术上为“线性思维者”,看问题“非黑即白”(不过,如果有理工类的学者或者学生看了我的博文,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本人无意得罪你们,也并非是拿你们说事,而只是谈了谈我跟理工类博士交往留下的一点印象,难免以偏盖全。得罪!!得罪!!)。最近,诺贝尔奖刚刚颁发,科学网也“轰轰烈烈”地讨论了一把为什么中国就出不来诺贝尔奖这个问题,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得出的结论无非有以下几条:第一,缺乏创造力;第二,投入不够;第三,教育体制有问题(若要对这个问题做深入的探讨,岂止一两本专著所能容纳得下的?)。这里只是建议大家把杨振宁先生的一篇即席演说(题目是《物理与对称》)找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好好体会体会,或许会有点启发。

其次,好的导师应该甘心情愿叫学生“吃”。不愿意让学生吃自己的导师,往小里说未免有点小家子气,往大里说就是没有职业操守。猫当初作为师傅,没有把爬树的本领教给老虎,是因为害怕老虎把自己吃掉;在家庭作坊时代,中国各个行当的师傅教徒都留一手,是怕徒弟翅膀硬了,另立山头,抢了自己的饭碗。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有些导师也留一手,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缺乏自信,害怕学生超过自己;第二,完不成学校或者科研单位下达指标,影响考核成绩,最终影响晋升或者收入。这是导师的自私,是导师没有职业操守。说得上纲上线一点,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需要有奉献精神。不过,还有更令人发指的导师,吃学生竟然连骨头都不吐(科研成果获奖学生连名字都挂不上,不管做了多少工作,甚至所有的研究都是由学生做的),更有甚者竟然不允许学生继续从事博士研究的课题,有的甚至逼迫学生签定所谓的保密协议,规定若干年之内不允许从事现在所从事领域的研究,学生要去其他学校深造也不允许(这实有其事,因为所涉及的某些人是某个领域的大佬,怕影响当事人的前途,就不说得太明白了。)。

再次,好的导师应该有远见和宏观意识,能够把握住学科前沿,在选题和做课题的过程中给予切实的指导。这一点恐怕有许多导师也做不到(本人也不例外)。因为导师只有对本学科的动态了如指掌,才能在大方向上给学生指导,避免或者少走弯路。

第四,好的导师应该具有甘愿当学生的心态。本人认为,向学生学习不丢人,连孔老夫子都主张要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由于种种原因,最近一些年来研究生招生数量扩大,导师手下带的学生也多起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科学网上也讨论过),学生论文选题目也就庞杂起来(主要指人文社科类,理工类不很了解),导师无论知识多么渊博,也很难适应学生。这时,老师就应该虚心地向学生学习了。本人的做法是,如果选题离本人的研究领域不是很远的话,学生要用数个小时的时间将所选领域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如果需要使用特殊的方法的话)、研究动态讲给我听,学生题目能不能做下去,判断的标准很简单,我能不能听明白。如果连我都不明白,那只能说明学生也没整明白,所以只好回去用功。如果选题跟自己的方向完全不同或者很陌生的话,我就仿效华东师范大学缪小春先生的做法,让学生推荐给我一两本最基本的书从头看起来,然后在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予“恰当”的指导。

第五,好的导师应该讲原则,做事认真,实事求是。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科学精神,实事求是恐怕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吧(当然,其内涵非常丰富,非一篇几千字的短文所能说明白的)。导师讲原则、做事认真,就是在学术问题上绝对不能马虎。本人认为,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做事比我们认真,而且讲诚信。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山东潍坊柴油机厂的德国工程技术人员(但是,是合资还是引进了技术,尚没有做过调查)在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查时,手上戴着雪白的手套,往汽缸里一摸,发现里面铁屑超标十几倍,因此要求工人返工,结果遭到反对,还说什么我们这么多年不都是这么生产的嘛,干吗大惊小怪呢?我们的学生有类似的想法者也大有人在啊! 最近一些年来学术造假案时有发生,不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如果导师揣着明白装糊涂,得过且过,恐怕会贻害无穷啊!!

第六,好的导师应该能够因材施教。现在,由于就业压力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形成了千军万马奔考研的局面,招生的质量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根本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来的,而是或者由于父母逼迫,或者仅仅是随大溜,或者是为了逃避就业;也有的学生虽然很认真,也很刻苦,但根本不是做研究的料子,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做研究的“根器”。怎么办?招都招进来了,又不能撵出去。所以,本人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找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一方面必须使他们明白我不会由于他们的原因降低学术要求的(虽不求他们能写出优秀的学位论文,但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另一方面了解他们的志向,建议他们在做研究生期间能尽量为自己将来的事业、职业做一些准备,因势利导,在选择研究的课题时尽量向自己的工作兴趣靠拢。

第七,好的导师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能容下不同个性的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同时应该鼓励学生跳出“师门”,从不同的导师那里和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今年我招了一个博士研究生,开学后很小心翼翼地打电话给我说,他要请假去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去听课,有几个国内外专家来讲学,问我是否同意。我当即批了他假。人非圣贤,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关于这一点,我得益于已故鲁迅专家薛绥之先生。薛先生早年是学经济的,后来改行搞文学研究,虽然很有成就,当仍然非常谦逊,他就经常把学生派到全国很多高校去听某一领域顶级学者的课(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学生只能租住地下室或者到郊区租民房住)。

第八,好的导师应该是慈母严父(虽然我一向反对把学校办成家的模式,因为这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但是,这是中国的特色,没有办法)。在学术方面,导师应该是严父,对学生的任何错误,都应该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责成其改正;在生活与事业方面,则更应该是慈母。现在的研究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个性方面难免有些偏差,经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导师应该能够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哈哈!虽然不搞心理学专业,本人的心理学训练还真地派上了用场)。

最后,好的导师应该有大爱。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大爱的导师是不合格的!!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24-276371.html

上一篇:能“吃”老师的是好学生
下一篇:弘一法师李叔同箴言录
收藏 IP: .*| 热度|

22 赵星 薛长国 刘全慧 鲍得海 刘玉平 陈儒军 王德华 刘世民 马中良 王修慧 唐小卿 刘凡丰 吕喆 李志俊 李淑瑾 高建国 李学毅 唐常杰 张少雄 张明 zhaowanfu xyrui520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