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镜 说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博文

中国植物画|亟需全球多方合作缕清发展历史 精选

已有 4166 次阅读 2024-12-7 16: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植物:英国收藏的清代早期植物画

核心提示 英国收藏的我国清代早期植物画揭示了中欧植物学交流的历史。这些画作展示了两种中国植物风格:无骨中国风和本草风格,分别体现了花鸟画和本草画的传统。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自然知识,但传入欧洲后并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些作品由多位中欧参与者共同促成,包括艺术家、医生、博物学家和商人,反映了当时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亟需全球多方合作缕清外国植物插图发展历史

植物学插图是指用来展示植物形态、结构、生长习性、分类特征等信息的图画。这些插图通常由艺术家或植物学家绘制,用于教育、研究和出版目的。植物学插图可以是手绘的,也可以是通过数字技术制作的。它们在植物学文献、教科书、植物识别指南和博物馆展览中非常常见。高质量的植物学插图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植物世界。

【南宋】王介《履巉岩本草》.png

【南宋】王介《履巉岩本草》03.png

王介《履巉岩本草》

1 欧洲植物学插图历史

欧洲进入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成为学术中心,伊斯兰学者翻译并保存了古典知识,如阿维森纳的《医典》对中世纪医学产生深远影响。11世纪后,欧洲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古希腊文献,德国学者阿尔伯特重新编撰植物学知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植物学研究复兴,学者们翻译并研究古典文献,推动了植物学的发展。16世纪,植物研究开始注重多样性及分类,自然观察与文献对比促进了植物学的进步。

欧洲植物学插图的发展布伦费尔斯《草药活图谱》1530为典型代表,魏迪茨(Hans Weiditz, 1495-c.1537)提供精美木刻插图在植物描述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推动了植物插图的发展和近代早期植物学知识传播。马蒂奥利 (1501-1577)著作的后期版本插图约达1,200 植物学朝着更精确的方向发展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随着科学革命的推进,植物学插图变得更加精确和详细,许多重要的植物学著作中都有精美的插图。19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植物学插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植物插图的艺术家。这一时期,植物学插图不仅用于科学研究,也成为了艺术和收藏的对象。直到20世纪,摄影技术的应用使得植物学插图开始逐渐被摄影取代,但其在植物学研究史上的地位仍然不可替代。

题图01.png

题图04.png

2 我国植物学插图

明朝朱橚(1361-1425)在王府隙地开辟救荒植物种植园,栽植草药和可食植物,通过实地观察描述植物并绘图,所著《救荒本草》(1403-1406)收载食用植物414种,每种配木刻插图,是我国第一部救荒植物学著作,促进了明清农学、植物学和医药学发展。李时珍(15181593)的《本草纲目》(1552-1578)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1,094种,插图1,110幅,记述180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科学性最强的药物分类系统,17世纪末传入欧洲,18世纪被翻译为多国文字,促进了东西方医学交流。清代吴其濬(1789–1847)的《植物名实图考》(1847)收录植物1,714插图1,800多幅绘图描述和记载之精确、收录植物种类之多堪称古典植物学最高水平促进了向近代植物学过渡。

山茶花插图

甜橙(Citrus x sinensis),约 1800

3 最近的研究进展

黄宏文(Huang, 2017)梳理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超级货运John Bradby Blake (1745–1773) 于1767-1773年在广州收集的植物画,物种数量有62科100属 138种,尤其具代表性的各种有用的植物,很大一部分是中药植物。依赖于“中间人”,尤其是画家麦秀,以科学准确的方式描绘了中国植物。还为英国引回琥珀玫瑰 (Rhus succedaneum,修订为野漆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蓼蓝Persicaria tinctoria,苹婆(Sterculia nobilis,Sterculia monosperma)、乌桕(Triadica sebifera)和水稻等植物。

伦敦玛丽皇后大学理查德·库尔顿Richard Coulton)追溯了英国收藏的清代早期植物画,认为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植物艺术品出口市场形成之前几十年,就有大量的中国植物画作被运往英国。从 1698-1699 年起,在相对较短的几年时间里,这些植物画似乎通过至少包括六次不同的活动进入英国。已知现存的此类画作约有 2400 幅,主要收藏在伦敦大英图书馆(现已数字化),美国橡树泉花园基金会收藏了大量相关画作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画作。在中国尚未发现类似的绘画作品

上述收藏跨越了中国表现植物的两种不同传统——本草花鸟画,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主要构图风格。从美学角度审视,这些绘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在其他方面又体现了偶然的全球多元特征融合,吸收了国际植物学趋势。这既体现在这些画作表现了东亚引进的(有时是最近引进的)非本土植物物种,也体现在将厦门艺术家的绘画工作室与伦敦收藏家的收藏联系起来的交流。就构成I组作品收藏而言,具有文化混合性:这些植物图最初在中国绘制在大幅纸张上,然后在伦敦被注释、剪切、重组并装裱在植物标本纸张上,制作成植物学插图手稿卷。

在制作和获取这些植物图过程中,有一系列中国本地和跨国的参与者参与尤其是艺术家、医生、博物学家和商人。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包括詹姆斯坎宁安(James Cunningham,-17091697-1709旅居中国)Christopher BrewsterDr. Bun-ko”、汉斯斯隆(Hans Sloane1660-1753) 和 James Petiver(ca 1663-1718)。画作包含了大量有关东亚的自然知识,描绘了具有广泛观赏、食用、制药和商业用途的植物,并通常标注有中文名称(在II组作品中,还包括一个相关的地名)。然而,这些植物信息一旦传入欧洲,其转让和利用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实现,这至少是早期现代知识交流的部分失败。这些植物画曾在皇家学会的会议上展示过几次,并在个人或机构所有者之间进行过偶尔的重新分配,但除此之外一直束之高阁,很少被关注或研究。

4 植物画的两种表现风格

第一种风格 无骨中国风植物画

包括单独的植物画,最初似乎是在大张纸上绘制。就坎宁安收集画作而言,通常被组合成每张纸 6×3 幅插图松散式构图。每幅画周围的纸张剪裁是根据画作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画作的位置关系而定的,往往会造成不规则的形状。因此,可以推测单幅画是在被欧洲人收购后,从较大的画纸上裁剪下来的。即使是第一种风格 中那些产生较为规则的四边形图像的画集,也不符合第二种风格 的整齐方正标准。

表现形式每幅画描绘一种特定的植物。小型植物通常以整体形式描绘,有时也包括根系(但并非总是如此)。大型植物(如木)通常以树枝或其他部分的形式表现,通常是叶、花和/或果实的组合。有时,插图仅表现从植株上脱落成熟果实。

线条和形式画中线条微妙。只有有限的或没有正式的轮廓,而植物形态通常是通过颜色来界定因此被称为无骨

色彩: 色彩主要采用中国花卉画中常用的绿色、棕色、黄色、蓝色和红色,自然而传统。色彩运用流畅,通常具有微妙的层次和变化。

中文图注一般来说,每幅作品都用汉字垂直排列标注植物名称。这些汉字与植物的位置并不一致通常(但不总是)紧靠右侧,有时位于植物元素之间的空白处如两片叶子或树枝之间。笔法的变化多端,美感程度也不尽相同。

流派与传统本草风格的木版画相比,无骨中国风植物画采用了传统花鸟画艺术家的形式方法和视觉视角,具有更大的美学自由度和形态选择性。尽管如此,这些图像与视觉上更精致的本草插图有相似之处,犹如王介的《履巉岩本草》Lü Chanyan Bencao1220 年)。

第二种风格 本草风格画

包括单独的植物画作,也是在大张纸上创作的,但似乎更有意将其作为独立的对象来处理。单幅画作整齐地裁剪在方形纸上,不同藏品的尺寸相对一致。画作通常位于每个正方形的中央,植物周围的留白遵循统一原则。如果这些作品最初是以大张的形式构图和出售(如第一种风格),那么这些纸张在设计时就会仔细划分网格,以便将其分解为单个元素进行整理因此称为 严格制表构图。同样,也可能是在中国生产时作为单独的方形插图制作的。

表现形式: 每幅画都描绘了一种特定的植物。植物的表现形式通常是造型化的,叶、花朵和/或果实以及根系都描绘出来。因此,植物的茎干经常被截断或省略,从而产生不同寻常的视觉效果。

线条和形式:线条刻意而大胆。独特的黑墨笔触表现出植物及其各部分的形态。

色彩一般来说,色彩是在黑色轮廓内刻意而精确地运用的。虽然使用了多种浓度调色,但画作中的个别元素往往使用单一、一致的颜色进行点缀而不是第一种风格 中明显的流动性。调色包含一些独特的色彩配方,尤其是黄色、粉色和浅棕色。与第一种风格 相比,这些颜色更加鲜艳,可以说不那么自然

中文图注每张图一般都用汉字从上到下标注植物名称。这些汉字特意位于方格纸的右上方。字体往往工整、实用且相当简洁,用笔细腻,但没有第一种风格中某些画作的夸张粉饰。

流派: 这些长序列的命名植物,再加上所采用的表现方式尤其是将主要的季节和形态特征(包括根部结构)压缩到一个图像中使第二种风格的绘画与本草出版物的传统插图方法相吻合(因此被称为 本草风格)。不过,所研究的主要绘画作品中还没有一幅能与特定本草文献所描述的植物登记册相吻合。

5 图集介绍

大英图书馆第 5292 号增补毫秒主要收藏了外科医生兼商人詹姆斯坎宁安 1698 6 月至 1699 1 月期间从厦门购买的一系列 770 水彩颜料植物画。与其他藏品不同的是,由于坎宁安的仔细记录,以及他的朋友詹姆斯佩特弗(James Petiver,约 1663-1718 年)和佩特弗后来的赞助人汉斯斯隆爵士(Sir Hans Sloane1718 年购买了佩特弗的遗产)的严格要求,这批画作都有详细的记录。这些画作最初是用 43 大纸拼成的,每张纸上展示 18 19 个标本,总共 776 幅图像。坎宁安 1699 年返回伦敦时,在皇家学会以这种形式展示了这些画作。威廉伯吉斯(William Burgess)和艾丽斯威肯登(Alice Wickenden)用数字形式重建了原始大图,结果发现植物是以相对整齐的六列三行网格排列的。虽然坎宁安是按照欧洲的方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滚动)列出这些植物,但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些植物的插图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滚过大页的,这也是合理的。遗憾的是,在坎宁安的笔记本中没有说明这些图片从何处获得或由谁制作。这些作品主要采用第一种风格无骨)进行设计,但有时也会对花蕾和花朵的形态采用克制的轮廓。笔法的变化表明参与创作的不止一位艺术家。

1700 年,坎宁安再次来到中国。尽管如此,他的朋友和合作者 Petiver 仍对这些作为中国植物学知识对象的插图抱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Gazophylacii naturæ et artis》的第二个 十年 中,他以这些插图为基础绘制了标本。坎宁安在他的笔记本上为每种植物音译了中文名称,彼得弗通常也会在相应的汉字旁添加这一细节(见图 1)。1718 年彼得弗去世后,这些带注释的画作被装裱在蓝色纸张上,作为斯隆 微型画 系列中四个连续分册的一部分,它们依次与已经以类似方式排列的同类材料结合在一起。在最终编排中,这些分册被编号为 90-93 号,尽管这至少覆盖了之前的一个编号系统(如 Miniatura 33-6)。彼得弗手写的一页注释夹在两个分册之间,简要介绍了坎宁安的大约 30 幅插图。彼得弗为这些植物提供的分类分组表明,如今保留的图像顺序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他留下这些图像时的状态。

1  茶仔花Cha-zi-hua

茶(Camellia sinensis收藏于伦敦大英图书馆 776 坎宁安收集画作中,有 6 未归入斯隆的 Miniatura 分册。其中,C. E. Jarvis 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斯隆标本馆的合订本中找到了五幅。它们是 Petiver 单独粘贴在纸张上的,与相关的干燥植物标本放在一起,可能是《迷你植物》分册的编纂者所不知道的。整套作品中只有一张图片仍未找到,即坎宁安的表 6:图 11,显然描绘的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观赏植物山茶花。尽管如此,彼得弗还是首先拥有了这幅缺失的画作,他在 1703 年发表在《哲学论文集》上的一篇文章中直接提到了这幅画作。他还在《Gazophylacii》(也在《哲学论文集》中提及)中发表了该植物已知最早的印刷插图,不过这幅版画取自 Cuninghame 传来的实际植物标本。

2 锦荔枝(荔枝)

第二种风格附加图注表示城市名称 “De-an 德安和省份名称 “Hu-guang 湖广(清朝时分为湖北和湖南)。大英图书馆,伦敦。在橡树泉花园基金会的支持下数字化。

3 杨柳 垂柳(Salix babylonica

第一种风格。出自 Bunko-Brewster 收藏绘画。注意出处注释中提到的 Bunko Brewster,以及不规则的剪纸。大英图书馆,伦敦,第 6 对开页。在橡树泉花园基金会的支持下数字化。

4

4. 第二种风格. 龙枣。枣树(Ziziphus jujuba)。与橡树泉的九幅类似绘画(见图 8)相似的一长串插图的一部分。大英图书馆,伦敦。在橡树泉花园基金会的支持下数字化。

5 粱(Setaria italica

第二种风格Nuoo-su 糯粟。糯粟。茎似乎在果实的重压下断裂。注意手稿装订处右上角的第二组字符。大英图书馆,伦敦。来自大英图书馆档案。在橡树泉花园基金会的支持下数字化。

6 山茶

第二种风格Shan-cha-hua 山茶花。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右下方有一叶尖,是从第 33 对开页(数字版为第 338r 对开页)上描绘的玫瑰中分离出来的。大英图书馆档案。在橡树泉花园基金会的支持下数字化。

7 猕猴桃(Actinidia

第一种风格Teng-li-zi 籐梨仔。富士梨藤(猕猴桃属 的一种)。选自 Bunko-Brewster Paintings。请注意与图 3 相似的有关文科和布鲁斯特的注释,以及纸张的不规则形状。图片由橡树泉花园基金会提供,弗吉尼亚州乌珀维尔。

8 松树

第二种风格Song-luo-shu 松羅。松树(Pinus 的一种)。与橡树泉藏品中的绝大多数不同,这幅画是第二种风格 中的九幅画之一,与大英图书馆的一大组图画相似(见图 4

结束语

事实上,流落国外的中国植物画目前缺乏梳理和研究。Coulton2024)仅首次尝试三个不同收藏馆的中国植物画藏品且仅仅对作为具有历史、美学和科学意义的相关画作进行分类和分组。要在 300 多年后进一步了解梳理画作的出处和意义,现在需要植物学家、艺术史学家、科学和医学史学家以及贸易和帝国史学家之间在中国、英国和其他地区重新开展全球合作。研究成果将为清朝早期中国的植物(和植物学知识)、中国物质文化史、近代早期世界知识传播的条件和限制以及西方收藏的东亚视觉艺术的分布和管理提供新的启示。

扩展阅读:

Huang H (2017) The Plants of John Bradby Blake. 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 34(4), 359–378. 

廖景平倪杜娟何拓 黄宏文 (2023) 全球植物园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生物多样性, 31(9), 23256.

Coulton, R (2024) Picturing the flora of China: Early Qing dynasty plant paintings in Britai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93/jhc/fhae024

王介《履巉岩本草》https://tsm.tsinghua.edu.cn/?p=7291 accessed on 2024-12-0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1463329.html

上一篇:植物写真|“森林明珠” 银杉
下一篇:在过去的 100 年里科学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收藏 IP: 124.16.9.*| 热度|

12 王涛 郑永军 杨正瓴 尤明庆 崔锦华 武夷山 孙颉 康建 周浙昆 汪运山 池德龙 王从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