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科学探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人为峰 向大家报告自己对中医的看法和心得。

博文

回望过去的十年

已有 4222 次阅读 2010-1-15 22:4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研, 生活, 工作, 理想, 中医的科学探索

       2010年来到了,本人正好满50岁。回望过去的十年,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是从不惑走向知天命的十年,真可以用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但又处于千言万语无从说起的窘态。
 
       纵有雄心壮志,但既缺乏聪慧的天资,又没有天赐的良机,虽然依旧在奋力拼搏,但成果寥寥,梦想依旧是梦想。好在还有梦,还有“努力了就不会后悔”的理念。
 
       阴差阳错,从一个搬运工和连当矿工都不能如愿以偿的少年(15岁高中毕业)被命运撞进大学,后来又戴了顶博士帽,在不惑之年变成了教授。
 
       少时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学到多少数理化,但从种菜到养鸡鸭鹅兔,从装“晶体管(收音机)”到做电扇,从异种授粉到嫁接,虽然低级劳动的收获颇丰、“高深探索”一无所获,但有了梦,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有了还算快乐的少年时光。
 
       确实是到不惑之年,梦才变成较为清晰的理想:一是培养有理想、有毅力、有互助精神的人才,二是有所发明,有所发现。在新千年之初立下了几个科研的目标,经过十年的当“长工”(本人号称是学院的长工,在实验室待的时间比看楼门的保安都要长得多),并较为幸运地得到很多俊才,当初的这些科研理想多数已经快要实现了。所以,本人又转向新的目标啦!
 
       中医的科学探索,似乎与原来的研究基础相距甚远,甚至连我的母亲也觉得诧异,更何况其他的同仁和朋友,特别是在从事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领域的同仁们。其实,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外行,也许少了思维定势和夹绊,看得更真切,更有利于获得成果,这就是不在此山中的好处嘛。
 
       其实,从事中医的科学探索,更需要宽阔的知识和能力,不仅需要生物和医学知识,也需要“光、机、电、算(计算机)、信(号处理)”等工程能力,还需要“科学”的态度。特别在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需要足够的能力。
 
       而在了解一些中医之后,会感觉到祖先们的智慧、中华文明的深厚以及个人的渺小。也能够从中借鉴一些智慧用于所谓的电子技术和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中,如系统地看待问题和头痛医脚(或工夫在诗外)的办法。
 
       过去的十年,还算有些实实在在的收获。在学术上:自以为“自适应模板法滤波器”和“基于成型信号的过采样技术”最为自豪。前者为最简单而又高效的滤波算法,后者能够将数据采集系统或测量仪器的精度提高几个量级而不增加成本。而在新发明(或产品研发)上,血液成份(血红蛋白、血糖、中性粒子细胞等)无创检测、疾病的快速无创诊断、能够分泌胰岛素或B内啡肽的人工细胞、外置式DBS(脑深部刺激器)等即将面世,服务于难以计数的患者。我自信,下一个十年在中医征候的度量与经络机理的研究上一定有新的突破。
 
       如果用目前时髦的“数字”来说话,这十年出版著作与教材20多本,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检索论文30多篇,EI检索论文80多篇),有网友可能质疑“产量”是否高了一些,下面的数字就是对这些成果的支撑:十年期间毕业了19位博士、56位硕士。如果还要进一步质疑:怎样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指导这么多的研究生。那我的回答是:一是本人足够勤奋,除了偶尔出差,每天三个“单元”我都在实验室,学生们任何时候都可以找我讨论。二是“幸运”地接收到好学生。虽然对学生的要求奇高奇严,但愿意来的学生还是源源不断,接收到的也是好学生,战斗力很强。三是没有任何行政职务,虽无近水楼台之利,却有精力集中之优。
 
       在新千年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之际,胡乱地写下一些回忆和感想,算是对过去的一个小结,对未来的一个期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4-287611.html

上一篇:基于光谱法舌诊的脂肪肝快速诊断
下一篇:中医舌诊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收藏 IP: .*| 热度|

2 程木 丛远新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