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革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ge55042

博文

小镇上的“奥斯维辛”

已有 5499 次阅读 2009-7-31 14:3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奥斯维辛, 大栗子铁中, 50号楼, 国民党残渣余孽, 刑罚

                     

                      我的“奥斯威辛”

   

    巴金将自己的写作说成是挖掘自己记忆的坟墓,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说法很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巴老的《雾》、《雨》、《电》、《家》、《春》、《秋》等作品还是不得要领。因为那坟墓并不那样令人恐怖,倒是有些令人向往。在后来读鲁迅的《狂人日记》、《药》、《野草》……似乎有所领悟,但还是不得要领。因为生性愚钝,对所历之事颖悟甚慢,直至年过天命,那少年所历之事才渐远渐清,驱之不散。

                              

 

     40年前,就是1967年,一个十二岁的男孩目睹了一个小镇上的一所中学里发生的“事件”。这“事件”没有随着世间的流逝而有所冲淡,反而向老照片的显影方式一样越来越清晰,那些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挥之不去,历久弥新。
    那是一个小镇,小镇上唯一的一所中学给那座小镇曾经带来从来未有过的繁华。那所中学有一座楼叫做“50号楼”,“文革”中专门用作“关押”“犯人”的。那所中学有50多个教职员,被抓进“50号楼”的就有30多个。男孩的父亲也在其中。男孩父亲是语文教员,母亲是校医。因为父亲的懦弱和母亲的位置,运动开始时男孩的父亲只是被挂上一个写着“国民党残渣余孽”的牌子陪斗。但好景不长,1967年底元旦前的一天傍晚,几个戴红袖标的男女红卫兵,手中拿着棍棒,头上戴着“柳冠斗”,吆五喝六的冲进男孩家中,将刚要吃晚饭的父亲反剪了双手,带进了离男孩家只有不到200米的“50号楼”。随后的日子是恐惧的全面降临。男孩的母亲把自己小学、中学、助产学校时期所有的毕业证、同学的照片、父亲母亲的照片、公公婆婆的照片、丈夫的所有旧时代的证件、书籍、衣物一股脑全都趁夜深人静带着哥哥姐姐到野外统统的一把火给烧了。那之后男孩几乎着了魔一般每天想上学一样参观小镇唯一的风景——被栅栏和铁蒺藜围着的“50号楼”。
    说来那座小镇还真不能说是毫无来头,爱新觉罗·溥仪在1945年8月9日溥仪率领他的“寓公”张景惠、武部六藏等众“大臣”们离开新京长春仓皇逃往东部山区的通化,第二天8月10日因为东京战事危机又逃往大栗子,1945年8月15日中午12时溥仪在大栗子的临时“帝宫”里听到天皇陛下在东京皇宫里宣布的无条件投降诏书,溥仪在大栗子溥仪完成了他作为“皇帝”的最后事业——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就是1945年8月16日溥仪又率领他的最亲密的几个随从登上一驾校飞机逃往奉天(沈阳)的小飞机企图在奉天换坐大飞机飞往东京,可是在奉天机场一下飞机就被等在那里的苏联军人逮个正着。由于原是准备到通化建“新都”的所以在宫里带出了许多皇家财宝,但大栗子是个小山沟没有办法停大飞机所以很多财宝流落民间,到今天还有寻宝人到那里去“寻宝”。
    这个小镇的名字也因为有了这段近代史上最不光彩的历史片断而显得有些特别,沿着鸭绿江向上有一个小村名字很美丽——“望江楼”这地方更小,百十户人家,名字是否来自李白的词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不得而知,望江楼再往上数里就是临江——林彪、陈云“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临江,鸭绿江边临江与集安之间有一段湍急的江湾,不知何时何处飞来两块圆圆的巨石,那石头一大一小分列在江边,因为那是头的形状酷似栗子,所以靠近大石头一面的小镇就取名为“大栗子”,靠近小一点的石头的小镇就取名为“小栗子”,日本人统治东北时,因为靠近大栗子一面的山中有铁矿,就开了大栗子铁矿,铁路就修到了这里,溥仪当年逃往大栗子另一个原因大概就是这里通火车,尽管是尽头!
    沿着鸭绿江往上十余里的地方就是共产党将领陈云解放战争时期南满作战的总指挥部,也算是“革命老区”的大本营。
   “50号楼”是一座三层大概三十多个房间的日式小楼,据说曾经是日本满蒙开拓团的员工的住所,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中朝关系最密切的时候吉林铁路局将局里唯一的中学吉林铁中搬到了这个小镇,名为大栗子铁路中学,后来就简称为“大栗子铁中”,文革前“50号楼”是学生宿舍。文革中,小镇的人们称它为“50号楼”,文革结束后,大人们不让孩子们去那座楼,并恐吓孩子说那是一座“鬼楼”,从1967年初到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那里一直关着那些没有任何证据、手续没有经过任何程序被逮捕的“犯人”门被公开“释放”。
    1967年春——1969年9月在这座“鬼楼”里,红卫兵们充分的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演出了一出又一出人间惨剧,剧的主人公都是他们的老师。不能不承认的是刑法对每一个人并非完全相同,有的人因为它的独特(比如严厉、漂亮、高度近视……诸如此类,)想象力而令人难以忘怀,还有一些是青年学生在各地串联时吸收和借鉴其他造反组织的革命经验创造性地发挥了这些刑罚,比如:有的老师因为耳朵灵(当时的教务长因为平时处分违纪学生信息灵通)而被剪掉耳朵,有的因为对时间有准确的判断能力经常被睡梦之中被打醒,问他现在是什么时间……。有个教外语的女老师因为有一头好发被剪成一条条垄沟的头型,因不堪羞辱而趁着在放风的时候投了鸭绿江,但不幸的是时值汛期(鱼交配的季节)打鱼的特别多,当她抱了块石头刚刚投到江底就被打鱼的给打了上来,恰好遇到红卫兵巡逻被巡逻的红卫兵发现抓回来的结果是一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集体施暴……。这个女教师姓黄我们就叫她“外语黄”,因为长得极瘦小,加之刚刚从水中捞起,瑟缩着、毂簌着缩成一团,小镇的人们神情不一的期待着红卫兵们的惩戒花样……。
    先是将“外语黄”置于早已列好队列的“牛、鬼、蛇、神”们前面的三、四米的地方,然后将戴着1200多度近视眼镜的“语文李”喝令出队,接着是令“语文李”对外语黄发出指令,步骤是:“黄XX!立正!向左——转!” 外语黄在静悚之中勉强站直,再向左转的同时嘴里念叨着“党-的--政策--好”。语文李接着喊道“向右——转!”外语黄列里趔趄的专项右面的同时,口中又念念有词地说道“脱胎换骨”这一次比上一次利索多了。语文李在红卫兵的棍棒胁迫下又加快的口令的声音与频率:“向后转”!如果实在平常,又是集体的状况下外语黄也许还能蒙混过关,但这一次不同。昨天一天一夜的逼供,遍体鳞伤又汤米没沾牙,刚刚经历了黄泉路上的一个来回,再加上“语文李”口令的速度和幅度都超出了自己的生理域限,只见“外语黄”在转身的时候两腿像拧了麻花,慢慢倒地,口中还在嘟哝着“回——头——是——岸——”……。按外语黄的经验这一次又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拳脚是躲不过了,他开始埋怨打鱼的为什么让她继续承受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头的屈辱和刑罚。
 
                             
 
   按照“惯例”,“犯人”接受“训练”的“程序”和他们齐步走时所喊的“革命口号”是一致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绝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挲、挲、挲(整齐的正步走的犯人们的脚步声),我也绝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
每一天这样的革命口号都会在小镇上响彻云天,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红卫兵们天才地、创造性地、全面地继承、捍卫和发展了毛主席语录,把毛主席语录运用到训练犯人的崭新的阶段。在红卫兵们看来这是终于元首的最佳表现。
    当外语黄因没有能够完美地完成语文李的指令而啷呛倒地时,她被重新指令站立起来,接下来的程序是红卫兵,根正、心红、苗壮的女红卫兵飒爽英姿的声音:我命令!黑五类李XX、打三青团黄XX 10个嘴巴!只见戴着1200多度近视镜的语文李奋力挥其他骨瘦如柴的枯手朝着瑟缩若落汤鸡般的外语黄轮去,只一击,外语黄又慢慢倒地。其实,语文李前几年还在讲《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他还清楚地记得文中的一句话,——“听说刚勇的拳师绝不再去打那倒地的敌手”,鲁迅的教导在语文李的耳边鸣响。他虽不是刚勇的拳师,但他所面对的也够不上“敌手”。女红卫兵响亮的命令在语文李的耳边回响:“我命令!李XX,对黄XX下脚踹20!”语文李面对轂觫的黄动了恻隐之心下脚的时候就有所保留。谁成想女红卫兵明察秋毫,一眼识破了阶级敌人的阴谋诡计,立即终止的语文李对外语黄隐含着恻隐之心的踹出去的脚。
    女红卫兵的指令更加响彻云霄:“我命令!三青团黄XX起立!打黑五类李20个嘴巴!”外语黄惊魂未定,伸出老鸹爪般的小手抿了一下语文李枯瘦的老脸,这让胸有朝阳 的女红卫兵更加仇恨满胸膛,怒火高万丈。厉声喝道:“阶级异己分子付XX,出列!照准黑五类李XX和三青团黄XX每人20个嘴巴!给我狠狠地打!”付教生物,是北京化工学院的毕业生,因为出身不好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中朝边境的小镇。此时的付已经是半癫狂状态,因为连动物性的避祸能力都已基本丧失。付是所有“犯人”中最“胖”的一个,也是接受刑罚最多的一个。听到女红卫兵的命令,付缓缓地举起他肿得像馒头一样的的右手缓缓的朝着外语黄惊恐的脸上抹了一把,口中念念有词地哼唱道:“葵花多多向太阳,战士心红永向党……”。然后又转身向着语文李,口中又念念有词到“好象那,旱地里下了一场及时雨呀,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哇!毛主席的雨露滋润了我呀……”动作与对外语黄的如出一辙。这样的结果是“犯人”们都料到的。但是却违迕了红卫兵对这场严肃的阶级斗争新动向的预期效果,眼看这几个十恶不赦的阶级敌人不是手下留情就是嘻皮笑脸,没有一个“完成任务”。女红卫兵发出新的指令——“我命令!所有犯人,听令:大家一齐对准三个阶级敌人开战!”几十个戴罪立功的“犯人”蜂拥而上,将外语黄、语文李和生物付团团围住,雨点般的拳脚泼向三人,刚刚从鸭绿江里捞出来的外语黄,被打得烂泥一般站立不起。语文李1200度的近视镜在暴打之初早已经粉身碎骨,瞎子一样的语文李根本分不清是谁对他下手最狠,有五个儿子的语文李,连“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古训都忘到爪哇之乡,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是谁打了他。至于生物付,四十年后还不知道四十年前发生了什么发生过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83-246688.html

上一篇:鸭绿江·童年
下一篇:从“巴别”到“迪拜”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