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革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ge55042

博文

鸭绿江·童年

已有 4997 次阅读 2009-7-31 12:59 |个人分类:思想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鸭绿江钓“鱼”之一(2009-07-30 22:10:57)
[编辑][删除]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就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条江里有很多鱼。十几岁的我和伙伴们除了经常到江里游泳就是到江边钓鱼,钓鱼的方法有很多:錸钩、甩钩、茅钩、串钩、坠钩、夜钩……。

    錸钩垂钓通常是在桯子里(水深流稳常有大鱼出没的地方,如江鲤、细鳞、蛰麟等)将鱼钩甩到很远的江中然后用力扯拽,碰上游动的鱼不管刮到什么部位都很难逃脱。渔具的做法大致是——将三只大号鱼钩焊接成矛状,再将它拴在有一定重量的铅或铜柄上,后面拴上鱼线。这种垂钓方式通常是在鱼汛(交尾)时期,这时的鱼特别的多。钓者也须有一定的年龄(16岁以上)和膂力。

    甩钩和錸钩差不多,但是又有不同,三只焊在一起的大号鱼钩拴在用铝片和铅片铆在一起的鱼状物上面,因为铝不易变形而铅有重量,甩钩被抛到水里既不会飘到水上游不会沉到水底,在钓者匀速的拉拽过程中如同一条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而有一种专门吃鱼的鱼——鳌花,是甩钩的最佳垂钓对象。这种鱼在鸭绿江专门吃小鱼,我和哥哥曾经钓到过一条鱼腹中的鱼的腹中还有一鱼的鱼。鳌花刚刚吃到一条比他的身体小不了多少的重唇,重唇又刚刚吃了一条川丁子,刚刚吃掉重唇的鳌花又被我和哥哥钓到。从那时起我们才晓得原来吃小鱼的不仅只有鳌花还有重唇!

    茅钩垂钓是用鱼竿,先用4——6只单钩,用马尾将鲜艳的公鸡羽毛或鸟的羽毛缠在钩身上,这样鱼钩仿佛一只江蛾,再将一只芒果状的鱼漂拴在靠近鱼杆顶端的三米左右的地方,垂钓者只需将鱼竿在空中甩上360度,再将带着4-6只江虫一样的鱼钩和鱼漂一同甩进比较湍急的江流中然后缓缓地向江边拖拽,就会有白漂子、沙包、红翎子、马口等二两到半斤的小鱼咬钩,碰到咬汛的日子,会同时掉上几条鱼,我曾经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钓到28条马口,每条平均二两半。马口鱼是因为嘴的有W形状波纹上下咬合,看上去比较凶。其实并不是象马的嘴。

    串钩是一种较为综和性的垂钓工具,通常是在水浅流急的地方用两根一两公分粗细的铁棍钉到江中的滩底,水面上最少要露出30公分,铁棍的顶端拴上鱼线(要顶级的)两根铁棍的距离通常在10m——20m之间,其中一根铁棍顶端还要同时拴上一个铃铛,然后每隔半公尺拴上一个带着江蛾样的中号鱼钩,在湍急的江水的冲击下鱼钩就像在江面上跳动的江蛾,鱼儿就会从水中跃出扑向鱼饵,咬钩的鱼将纲绳拽到水中这样就会拽响铃铛,提醒岸上的垂钓者赶快下水起钩,这才不至于因为钓鱼者的疏忽而使鱼脱钩。因为钓鱼者要同时看管几个甚至十几个串钩,如果没有铃铛,很多鱼都会因为咬得不实而逃掉。但是即便有铃铛也还是会因为钓者看管的串钩太多而手忙脚乱,出现“四面鱼铃”的局面。

       坠钩是因为江水水流湍急用铅坠将鱼线和鱼钩固定在鱼竿上然后将鱼竿固定在江边,垂钓者在一旁等待鱼儿咬钩的一种钓具。它的特点是什么鱼都可以钓,但是需要耐心。鱼饵通常用江蛆、蚯蚓、面团,鱼儿咬钩的时候鱼竿稍就会动,很多小杂鱼都能钓到——沙咕噜子、麦穗子、葫芦子子、猪嘴子、红翎子、花皮落子、瞎嘠哒……。邻居家的老聋头从春季开江到初冬上冰都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鱼儿咬钩,每到江边都会遇到他,钓上的鱼用柳条穿鳃放到江里,再用石头压住柳条的另一头,一天下来鱼儿都不会死,太小的鱼放到自己编的鱼篓里或直接在江边晒干。

      最需要冒险的是“下夜钩”,顾名思义“夜钩”就是傍黑下进去清早起出来。夜钩的纲线通常要有百十米以上,每隔一米左右栓一根一尺多长的中号线顶端系上带好蚯蚓或江蛆的大号鱼钩,将纲线和镶好鱼饵的鱼钩有条不紊的一层层的码放到沙盘里,稍有不慎就会乱套。一切准备就绪,再将纲线的一端绑在巨石上,由水性好的小伙子踩水到深水处一截一截的将码放好的鱼钩逐个的放到江中最后再将拴着小石头的纲先末端投入江中心。沙盘的重量,石头的重量加在一起需要踩水进入深水处,不是谁都能完成的。所钓的鱼当然都不含糊,除了前面提到的细鳞、蛰麟、重唇、鳌花、江鲤、沙包外,还有经常钓到的就是鲶鱼和黄冈子。

    1967年8月我和哥哥的同学杜宾一起下的夜钩,实际上我是他的助手,我自己没法完成那么艰巨的工作。那是头天晚上8点左右下的夜钩,第二天早晨5点钟起夜钩的时候出现了异常。当我沿着纲绳的上端尝试着向岸边拖拽鱼线的时候感觉线的另一端很沉重,开始时以为钓到了特大型的鱼,正准备与它周旋。但随后的发生的事令我后来的许多日子都做噩梦——那是一具男尸,身穿黄色制服,黄色裤子,一双黄色矮腰胶鞋系在“武装带”(文革时期特有的一种军人用的腰带)里,面部被江水泡的面目难辨,上衣口袋里还揣着工作证,但字迹已模糊不清——当我们把这涉江者溺水者拖上岸边,围上了很多人。其中阶级斗争觉悟高的认定这是个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的叛逃“朝修”(当时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已经被文革领导小组定为修正主义国家过江就是叛国,和现在的金正日是一样的)的叛国者。那人大概有40岁左右。形貌至今历历在目挥之不去。文革中有许多血腥但真正的直面和亲历还是无法释怀。

    除了钓鱼,就是打鱼,打鱼是成年男人的事。鱼网主要是旋网——网的形状是扇形,根据网眼的大小捕获不同的鱼。打鱼者站在没腿或齐腰深的江水中用“二把网”或“三把网”将鱼网抛起,能将鱼网抛得“高、飘、圆”是最好的渔人。“二把网”是指将于网由两只手分别攥住网的一半然后再将网的上端搭在左臂或的臂肘上由左向右斜上方抛起,如果是左撇子就搭在右臂上由右向左上方抛起。“三把网”是在齐腰深的水中,对打渔人的技术要求更高,但更可能打到大鱼。和二把网不同的是打鱼人要将网搭到肩上,方向、搭法与二把网同,但水深流及时打渔人经常会站立不稳,所以,只有很少的人用这种方式。

   还有一种打鱼的方式就是丝挂。海上和湖水中的机械捕鱼通常都着这种方式,没有什么技术和趣味可言,丝挂是矩形只是长、宽不成比例:很长、很窄。捕鱼的技术要求远不如旋网。

    再后来就出现了炸鱼、电鱼、药鱼——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鱼道主义精神越来越缺失。六十年代中期(包括文革时期)鳌花和重唇在2角钱3角钱,现在这种鱼200元300元都买不到。《孟子·梁惠王上》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在这里讲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是说不要竭泽而渔,也不要用网将鱼捞尽。炸鱼、电鱼、药鱼就不是“数罟不入洿池”的问题了。炸鱼,是将点燃的雷管和炸药向鱼群活动频繁的地方投掷。然后是一声闷响鱼鳔都会被炸破,然后飘到水面!有些像恐怖组织的人体炸弹,比人体炸弹还要无耻,人体炸弹是同归于尽,炸鱼是卑鄙小人所为。小人们吃的是鱼的尸体。

电鱼也是科技时代的产物,是孟子想象不到的,电鱼的问题是正在电的时候捕鱼者不能下水,因为那会将人一起电到。这需要掌控电流的强度强了电到人,弱了电不到鱼,或者电到之后又醒过来逃走。而且据说电过的鱼的肉质有问题。

药鱼最残暴和损鱼不利己的,因为炸鱼和电鱼虽然危害巨大,但大都是有局部性的。药鱼则不然,因为要死的鱼很多都捞不上来,而且毒药的强度、影响区域和时效都很难控制。何况被药死的鱼人吃了也会得很多莫名其妙的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83-246677.html

上一篇:凡救一命,即救整个世界
下一篇:小镇上的“奥斯维辛”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苗元华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18: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