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武汉一座桥 我的一首歌

已有 2700 次阅读 2012-1-22 19: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border, 武汉, 福建武夷山, 钱塘江大桥, 公馆大桥

一九五七年:武汉的一座桥 我的一首歌

 

 

2011年的这个7月,密集的垮桥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7月15日,通车14年的杭州第三钱塘江大桥坍塌,7月14日,建成12年的福建武夷山公馆大桥北段坍塌,7月11日,建于1997年的江苏盐城境内328省道通榆河桥坍塌……这些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阶段建设的桥,纷纷倒下。而那些建于清末、北洋、民国时期,以及建于共和国建国初期甚至大饥荒年代的桥,又因何至今坚强屹立?        1957年,我13岁的时候,曾经写了一首儿童歌曲《歌唱美丽的长江大桥》,在天津日报上发表。这是庆祝武汉长江大桥落成的歌曲。其实,初中一年级的我,完全不知道这个桥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词作者昌信何许人,只是看到天津日报刊登了这么一首词,就谱曲并寄给了报社。      54年后,在一座座新桥垮塌的今天,看到了这样一篇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文章,转载于此,也算是为自己曾经懵懵懂懂写过的这首歌做一个注解吧!

 

 

  武汉长江大桥 70多次撞击仍无恙   桥龄:历时两年于1957年建成,已54岁
  桥长:1156米(正桥)

  坚强的理由:追求坚如磐石,工艺先进,修建时属世界领先。它的工艺被比喻为“栽牙齿”,先在河床岩石表面钻空,随后立柱,再用混凝土将其包裹。
    武汉长江大桥的一次撞击事件,击发生在今年6月6日,一艘万吨级油轮撞上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这是10余年来,长江大桥发生的最大一起桥墩遭撞击事件。撞击后,大桥7号桥墩西侧有明显白色、黑色擦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问题。
  这座大桥竣工于1957年10月,当时就有设计者说:“无论是工艺还是修建质量,武汉长江大桥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

  各路精英齐聚修桥
  参与设计与建设的钱学新回忆,当初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几乎集结了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并有苏联专家提供支持。
  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成立于1955年2月,主任是茅以升,委员包括罗英、陶述曾、李国豪、张维、梁思成等。
  而有关武汉长江大桥坚固性的论证,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曾经打过一个比方:“我们的设计前提是假设由二列都是双机牵引装满货物的火车,向同一方向,以最快的速度开向桥中央,在同一时间内,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公路桥排满了汽车,也来个紧急刹车;假设在这一时间内,武汉发生了地震,江上刮起了八级大风,又有具有三百吨的水平冲力船碰到桥墩上,大桥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钱学新讲述,当年建桥,所有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选材来自外省工艺较好的地方;水泥选取至少是500号以上的标准,强度大,而当时普通建筑均为300号左右;砂石会先运回工地试用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工人一定要用小锤子敲击钢梁上每一颗铆钉,总数达好几万颗,苏联专家还会对此进行抽检。
  每10年全身“体检”
  当时的苏联专家西林摒弃采用了100多年的“气压沉箱法”,提出一个前无古人的设想:管柱钻孔法。
  钱学新描述,就像给人栽牙齿一样,10多根柱子栽到江底下,让它牢固地“长”岩石上,再形成桥墩。
  中铁大桥局称,保证和延长大桥使用寿命,一是靠养护,二是靠管理。
  相关部门每隔10年要对大桥作一次全面“体检”,而每年有一次普通检查。
  2002年时,武汉市曾投资1000多万元对桥面进行大“整容”。
  经过50多年的运行检验,虽因大桥曾遭受撞击多达70多次,但桥的稳定性良好,仍能保证火车和机动车的正常通行。 记者 朱柳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74-531008.html

上一篇:原天津院作曲系的学术精英们
下一篇:鲍元恺 童声合唱《景颇童谣》(1981)
收藏 IP: 111.165.160.*|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