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鲍元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yk0104 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

博文

鲍元恺 童声合唱《景颇童谣》(1981)

已有 4611 次阅读 2012-1-22 19:55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class, 天津

《景颇童谣》创作随笔


鲍元恺


《天津音讯》1982年第二期

 


(一)


      1980年冬,我随音协天津分会赴滇创作组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深入生活。那里气候温暖,景色秀丽,人民勤劳勇敢,民歌丰富多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声合唱套曲《景颇童谣》就是以我在当地听到的景颇族民歌为基础而创作的。


 
1980年冬,在云南瑞丽,与词作家张俊访问当地民间歌手。

         景颇族居住在地处中缅边界的云南德宏地区,分“大山”、“小山”(又叫“载瓦”)、“茶山”和“朗苏”等支系。景颇族大部分住在山上,而傣族则住在“坝子”(即小块平原)。这两个民族虽同属于马来支语系,又居住在同一地区,但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以及民族性格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反映在民歌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傣族民歌偏于委婉、细腻,景颇族民歌则比较粗矿、爽朗。总的说来,在调式、旋律和节奏上,景颇族民歌显得更丰富些。景颇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跳舞,婚丧嫁娶、盖房迁居、播种收获等,都要唱一唱、跳一跳。他们还有自己的歌舞节日,大山支系称为“木脑”,小山支系称为“纵歌”(都是音译)。1979年4月,曾在陇川举行过一次空前规模的不同支系的景颇族歌舞盛会,曰:木脑纵歌。我们因为来不逢时,所以只好以耳代目,听了听录音,借声音领略一下当时的盛况。

        景颇族的不同支系的民歌,风格上有很大区别,以至同一类歌曲的衬语都不同。例如在“木脑纵歌”中,大山支系常用衬语是“欧万”和“欧然”,小山支系的常用衬语是“扬欧”和“扬欧依”。这些是和不同支系间的语言差别有直接关系的。

        景颇族的民间乐器也很丰富,传统的乐器有笛子、洞巴、商荜、三弦、吐良、木鼓、鋩锣等等。由于他们跨界而居,出入国境又较为自由,经过缅甸传来的欧洲民间乐器风笛和吉他早已加入了景颇族的民间乐队。在瑞丽县,我们请一位景颇族老艺人奏洞巴,他要求我用吉他为他伴奏。当时,我们都觉得很新鲜,后来才知道,吉他在那里已经是“民族乐器”了。

         我们在当地,直接听到和通过录音听到的景颇民歌是很丰富的。以景颇族民歌为基础,以景颇族少年儿童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一部童声合唱套曲的想法逐步形成。在归途中,我和词作者张俊趁感受鲜明,一鼓作气,勾勒了这部套曲的轮廓。

 


(二)


      《景颇童谣》由四曲组成。这四曲的旋律都是根据景颇民歌加工、连缀而成的,不过加工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实际上已经属于重新创作了。


      第一曲:放牛调

      在到德宏地区之前,在昆明的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我们认识了一位在那里工作的景颇姑娘。她给我们唱了很多歌,其中有一首景颇族民歌改编歌曲,旋律非常优美,并且还有着别致的调式交替,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在德宏地区,我又听到了这首歌的原型民歌《凹拐调》,感到很有特点,就把它记了下来。全曲是这样的: 

      创作《放牛调》的时候,我保留了《凹拐调》在调式交替和骨干音调方面的特征,在节奏上变化得更宽广,更具山歌特点,同时又加上了结构上的扩展和补充。


      第二曲:舂米谣

      舂米号子是景颇人民舂米时唱的一种劳动歌曲,虽然现在多数地区已经不再使用石臼来舂米,。但舂米号子和舂米舞作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仍然保留在民歌和民间舞蹈中。

      景颇族的舂米号子有很多种曲调。我选择了一首大山支系的“舂米歌”作为基础,吸收了相同调式的其他一些民歌的音调,加以综合发展而成。其中,除了如下这一句是原封不动地移用了一首景颇族老歌手给我们唱的舞蹈歌曲的首句以外,其它音调都来源于那一首舂米号子。

      在结构上,我保留了原来那首舂米号子对称的上下句结构,并且每个下句都结束在主音Re上的特点。在音调上,前半部分大多是保留或基本保留原型的。后半部分则做了一些发展。当然,这里的发展都是以保留原来的音调特征为前提的。


      第三曲:摇篮曲

      和第二曲一样,这一曲也是从相同内容的民歌中取材的。不同的是,这一首摇篮曲是在广泛吸收景颇民间摇篮曲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只是在节奏上、调式上(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和音调上(以下行四度为主)保留了一些特征。

      第四曲:赶街歌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不仅受景颇族)地区,赶街,不仅是一种民间贸易方式,同时也是人们聚会的方式,常带有一种节日色彩。

      这首赶街歌,吸收了两种景颇民歌,一种叫做“玎歌歌”,这是从傈僳族传到景颇族而又得到新发展的一种舞蹈歌曲。它的情绪欢快,节奏鲜明,是景颇人在节日里常唱的一种歌。“玎歌歌”有很多种曲调。我在《赶街歌》中作为主要素材的是这样一首:

      1-2小节和10-11小节的两处音调,我原封不动地用进了《赶街歌》,并以这个音调为核心,发展出了整个A段。同时,把调式改成了徵调式。

      B段带有叙述性,采用了与A段同主音的羽调式。这里引用了叙事型歌油《麻占》的曲凋。原曲调是这样的:

      由于《赶街歌》的首尾部分都是徵调式的,所以,在中段引用羽调式的《麻占》的时候,我删去了其中向徵调式交替的音调,使其调式更单纯,与两端的对比也就更鲜明了。

      在创作中,采用民间音乐素材的方法很多,这四首歌就是四种不同的方式。当然,由于题材的要求,这些都还大致保持了原来景颇民歌的风貌。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多种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独特的音乐传统,民歌的宝藏十分丰富。如果我们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把它们挖掘出来,并将其与之现代的作曲技巧结合起来,我们将给世界艺术宝库增添无数东方瑰宝。

 

(三)


      在创作《景颇童谣》之前,我曾经创作过童声合唱套曲《四季》。

     《四季》也是由四个段落组成。在四段音乐的安排上,我采用了类似欧洲古典器乐音乐的奏鸣套曲的一些原则。第一段《春光》是主调C大调,行板转快板,4/4拍,其中有相对多样的调性变化;第二段《夏夜》》是属调G大调,3/4拍,小快板,活泼典雅,三部曲式的中部在下属调上,类似古典奏鸣套曲的小步舞曲乐章;第三段《秋日》是同主音小调C小调,4/4拍,慢板;最后一段《冬雪》回到主调C大调,2/4拍,热烈的快板,在引子中紧缩再现了第一段的调性变化的部分。总的来说,这个套曲在结构、和声和管弦乐配器上有意识地靠近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严谨、清澈的音乐风格。

      《景颇童谣》则是一种风俗画似的构思。四段音乐,表现了景颇族少年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结构上的对比,一方面靠速度和节奏,一方面靠调式。全曲四段的主音都是E, 但通过同主音不同调式的对比——首、尾两段是E徵调式,第二段是E商调式,第三段是E羽调式——构成了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整体。景颇族民歌的丰富调式给这部套曲的调式色彩提供了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此外,在内容上,一、三段表现的是个体活动,二、四两段表现的是群体活动,这样的相间,也造成了意境上的对比。在风格上,第一段是宽广舒展的山歌,第二段是诙谐乐观的劳动歌曲,第二段是安谧宁静的摇篮曲,第四段是欢腾热烈的舞曲,四段音乐,像画面不同的四扇屏风画。

      在声乐作品的各种体裁中,套曲是一种艺术容量较大,能够发挥多方面声乐表现力的形式。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992年,吴灵芬教授指挥中国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合唱团

在北京世纪剧院演出《景颇童谣》

 

(四)


      童声合唱,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用于宗教音乐,后来发展到世俗音乐中。目前、童声合唱已经是欧、美各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一种被确立下来的音乐表演形式。它的发展,和音乐基础教育水平息息相关。

      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本来水平就十分低下,在十年浩劫中又被中断多年。在目前条件下,培养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童声合唱团确为难事。但是,有一些有心人,他们不畏劳苦,兢兢业业,为童声合唱事业尽心竭力,使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童声合唱团近年来水平不断提高。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虽然只有六年历史,但在合唱团负责同志和辅导员的辛勤努力下,水平提高得很快。他们在声音的均匀、声部的协调以及合唱技巧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近年来我创作的童声合唱作品大部分都是由这个合唱团首先演唱的。

      童声合唱由于音域窄、音色单一,在表现力上受到一些限制。但其纯真甜美的音色,又使它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在创作中,努力把混声合唱的一些写作技巧用到童声合唱中,丰富其表现力,同时,在必要时,通过管弦乐伴奏,弥补其在音域上和音色上的不足。

      《放牛调》一曲的首尾,我吸收了拉索的合唱曲《回声》中的力度对比手法,以造成山谷空荡回声的效果。在《舂米谣》、《赶街歌》的合唱中插入对唱、二重唱唱和独唱,以图音色上的变化。《摇篮曲》一段,作为无伴奏会唱则采用了更丰富的合唱写作技法,其中,用鼻音哼唱的三声部和声背景为渲染宁静月夜的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和声方面,《景颇童谣》从旋律风格出发,在伴奏部分广泛地采用了带有调式交替变音的和弦和非三度结构和弦。在配器上,也努力探索一些富于民族色彩的织体和组合方法,如《舂米谣》中用钢琴和木管的高音区断奏音模拟景颇族少女服饰上的金属饰品撞击声,用双簧管的低音区模仿洞巴的音色,用双簧管和单簧管带装饰的持续音加上小提琴拨奏模拟风笛和芦笙,等等。


  
(五)


      我们的孩子们不仅仅需要他们一听就会唱的通俗歌曲,他们也需要坐下来静静地欣尝他们所能理解的内容比较深刻的音乐。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美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应忽视这一部分音乐作品的创作。随着音乐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对这方面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少年儿童音乐的题材和内容是广泛的:太空、陆地、海洋;太阳、月亮、星星;世界、祖国、校园;山水、花草、动物;学习、游戏、远足;爸爸、妈妈、老师……都可以写。少年儿童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也是丰富的,歌曲、舞曲、器乐曲;歌剧、舞剧、音乐剧;独唱、重唱、大合唱……都可以用来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我们应当不断学习新技巧,探索新风格,开辟新领域,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营养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

    注:童声合唱套曲《景颇童谣》,完成于1981年春,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首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先后制作和播出了专题音乐节目,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1987年,在中国音协、文化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五届音乐作品(合唱作品)评奖中获奖。

《景颇童谣》1980版钢琴伴奏谱:http://www.emus.cn/?uid-8727-action-viewspace-itemid-34111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CRIPT. < 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74-531010.html

上一篇:武汉一座桥 我的一首歌
下一篇:鲍元恺 童声合唱《四季》(1979)
收藏 IP: 111.165.160.*| 热度|

1 蒋迅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