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茂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nLushgry 专业打造学术型&科研型人文社科类个人博客:博采众长,客友至上!

博文

高大衔接之拓展人生观:艰难困苦与德才兼备 精选

已有 9011 次阅读 2023-10-19 12:43 |个人分类:论见&亮见|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平凡的世界》里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内涵丰富。我们都知道,大学一般被视为大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但在这个阶段也必定会有一些问题要去面对,并尽力解决好,否则也很难把大学上好,而大学上不好,也很难说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毕竟,有的大学生在面临一些问题的困扰时并没有排解好,以至于有的大学生并没有在人生的分水岭处有什么好的进展与去处。

一、大学生面临的很多问题需要从人生的高度去思考

博士毕业后,入职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已7年了,7年里,有不少大学生通过微信、面谈等跟我说,他/她有的时候其实真的很难,甚至还有的说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有的还因此出现了心理障碍。有的在学业上遇到难事(比如挂科),有的在情感上遇到难事(比如失恋),有的在就业上遇到难事(比如不适应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有的是因为家里发生变故遇到难事(比如亲人去世或爸妈离婚),有的是因为在人际关系上遇到难事(比如与同宿舍的发生了矛盾),有的是因为迷茫或困惑遇到难事(比如不知道在一些事上如何做选择),等等。我只能用我仅有的知识、经验等和他/她们聊天,给出一点仅供参考的建议。

后来,我开始慢慢的思考大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但我不知道如何给出具体的答案。所以就试着从普遍的意义上写一点自己的想法。毕竟,总会有一些大学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觉得我需要发出一点声音,这正是我一直关注这些问题的动力之所在。

现在想来,对于大一新生以及所有大学生而言,我觉得不论他/她们现在以及在大学里遇到何种问题,都应该站在人生观的高度,以一种人生整体主义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因为大学生面临的很多问题其实也是人生问题,并且就问题的本质而言,其本身就是人生问题。只是,有的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换句话说,有的问题只要放在整个人生上来看,可能就是小问题了,或者可能就不是问题了。因此,要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从人生的维度去观察之、审视之、解决之。

也就是要从人生这一更为宽广的视角来思考大学这一人生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会更容易去理解并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视角是大一新生们在高中很少有时间顾及的,这也是高中与大学的一个显著区别之一。

二、文学对于艰苦的描写及不同形态的艰苦奋斗精神

这里我仅从一种文学的维度来谈一谈大学生的人生观问题,并尽量回应一下大学生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

古今中外,描写苦难或人生苦难、艰难或生活艰难大抵是文学作品不变的主题,有的是在人类、民族、国家所面临的灾难上进行宏大叙事,有的是在阶层、家庭、个人所遭遇的苦难上进行淋漓描写。而且不论怎样叙事,似乎都在传递一个不争的事实或道理,那就是要靠艰苦奋斗去迎战苦难、克服困难。

而在以前,描写苦难的文学作品里较多的是战争或自然灾害、贫困或疾苦等带来的,似乎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上的艰难困苦。之于此,人们主要是在克服外在的艰苦中表达出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到了今天,描写源于内心世界、精神空间、身心矛盾等方面的困难或苦楚则越来越多,似乎属于内在的、精神层面上的艰难困苦。之于此,人们主要是在走出内在的艰难中表达出艰苦奋斗精神姿态。

简言之,文学对于苦难的描写出现了不同的形态。当然,这种不同形态的出现恰恰是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以及不同人生境遇里所要艰苦奋斗的地方不同造成的

从哲学上讲,“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伦理学上来讲,道德哲学是时代伦理精神的精华;由此,从文学伦理上来讲,文学伦理是时代文学伦理精神上的精华。基于此,具体来说,文学对于苦难的不同形态的描写是人们在具体实践、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艰苦奋斗精神样态的集中表达。而不论哪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样态,都集中表达了人们在克服或走出艰难困苦中所经历、所体验的心理历程。只是,不同的艰苦奋斗给人的心理体验不同而已。克服外在的艰苦往往给人一种身累的身心疲惫般的心理历程;而走出内在的艰难则往往给人一种心累的无处安放般的心理历程。

我常常跟我所教的大学生们讲,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在我们所处的日益发达的时代已经过时了,或者说我们所处的物质日益丰裕的社会不需要艰苦奋斗精神了。恰恰相反,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越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若想有所成、有所得那就越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尤其越是需要一种艰苦奋斗的心理历程。正所谓,唯有久久为功事方成。我还经常半开玩笑地说,大学生即便谈恋爱也需要一种艰苦奋斗的心理历程,没有这样一种心理历程,两个人很难有刻骨铭心的共同经历,进而很难有难舍难分的决心和品行,而这可能是大学生情侣到最后普遍分手的原因之一。

我见过不少叙述大学生在学业、创业、科研、情感、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的案例,他/ 她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唯有经历一番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不断探索、执着追求、不怕吃苦、务实能干等,方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优秀的成果或拥有美好的前程

三、普通人也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积极表达者

还有人会说或心里会想,一提到艰苦奋斗精神似乎都是群体的事、民族的事,甚至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口号或对某种特殊人物的总结。真的是这样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为,没有谁说、也没人敢说我们普通的人、平凡的人的努力奋斗体现不出艰苦奋斗的精神。事实上,正相反,正是那些平凡的人,普通的人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平凡的事业、不平凡的辉煌。他/她们同样也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积极表达者。

事实上,在我们的人生之旅中,不论富贵贫贱,面对生老病死,几乎每个人都终将明白,人这一辈子,在人世间来回走一遭,自己不过是在一个普通的人,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甚至有时候为了活着而拼死拼活、四处奔波或游荡。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定那些无数的具体的个人为了生活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展现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比如,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那么苦拼、那么努力,为了什么呢?不就是为了吃饱饭?不就是为了改变他那个烂包得不能再烂包的家吗?不就是为了让家人尤其是他弟弟、妹妹以及村里的很多孩子能够上起学、未来过上好日子吗?不就是为了带领大家摆脱贫困、过上人过的日子吗?

同样,孙少平为什么要离开那个烂包的家、为什么要四处打拼、干临时工,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下煤窑?不就是要为了改变命运吗?不就是要为了实现自己作为有知识的人心中的那个梦想吗?不也是为了改变他那个烂包的家、让妹妹继续上学并考上大学吗?甚至不就是为了想改变自己的身份、处境以便能够和自己心爱的田晓霞走在一起吗?

孙少安做到了、孙少平也做到了。但他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乃至沉重的代价。很多时候生活是不易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而且可谓是世事维艰。比如,孙少平在读高中时基本上是扛着饥饿学习、读书与劳动的,他读完高中回到村里后的劳作也是艰苦的,他离开家后在外面的打拼更是异常艰辛的,而且他还经历了情感上心爱的田晓霞的离世……可以说,正是这些艰辛与苦难历练了他、成就了他。

小说如此,现实更是如此!无数的普通人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才过上好日子,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为过上基本的生活而艰苦奋斗,普通人也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积极表达者,有时甚至还是完美呈现者。而不少人之所以老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天天碌碌无为、浑浑噩噩过日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她本身就缺乏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为人做人、“上好”大学都需要德才兼备

的确如此,很多人整个一生也没有体验过艰苦奋斗带来的成就感,他/她既没有通过艰苦奋斗锤炼出一些优秀的品质或美德进而取得一些优异的成就,更不具备一些优秀的品质或美德支撑着他/她去艰苦奋斗以取得一些成就。一些大学生也是如此,整个大学阶段就没有在什么方面艰苦奋斗过,进而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所以他/她会觉得上大学没什么意义,自己也没有什么收获。这里不仅有才能、本领的问题,也有品质、美德的问题。过日子如此,上大学亦如此!

当然,“人这一生怎么过?”“每一天的日子怎么过?”“怎样过才有意义、有价值?”似乎是没有答案的!每一个人都在人世间不断地遭遇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克服问题,甚至到临死还在想着自己何时会死以及自己死后会怎样?并且,每个人的人生问题都具有自身的特点,解答人生问题的方式、方法亦各有不同。虽有时我们会去效仿或借鉴他人的活法,但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活总要自己去亲历亲为并慢慢感受。

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共通的东西要去思考的。比如,从人际关系以及为人处世上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面对种种社会关系,有人能如鱼得水,有人却处处碰壁,有人能泰然处之,有人却恐而避之,这是为什么呢?其关键在于他/她是否熟谙世事,是否富有智慧。

然而,光靠能够才艺双全的熟谙世事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还是要靠以德御才的人生智慧。毕竟,在茫茫人海、万千世事中,有的人备受拥戴,有的人却遭人唾弃。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有的人为人正直、善解人意,有的人却狡诈虚伪、猜疑妒忌。

所以,不论是选人用人还是为人做人,古往今来都无不强调以德为先的德才兼备,而无不唯恐无德小人的德才偏废。司马光就此曾言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司马光的这段话是值得鉴赏的,尤其是他所指出的“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更是在现实中值得警惕的!

为人如此,把大学上好亦如此。这是大学生应该早早明白的一个道理,甚至是一种警钟!要知道,大学的使命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大学生。同样,大学生自己也要为此而不断努力,使得自己成为用人单位青睐、整个社会欢迎的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大学生应对标“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要千方百计、不断努力,通过艰苦奋斗使得自己德才兼备。然而,有的大学生整日以打游戏度日子,或者也不着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如果再加上缺乏应有的品质或美德,那最终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而这样的大学生却又是确实存在的。

最后,即便从人生态度上而言,认真、务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样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或者说二者需要相互支撑、相互塑造。不少大学生是缺乏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不论搞什么都是无所谓、没意思、差不多就行了(比如“六十分万岁”),侥幸(比如逃课)、逃避、消极被动、无所作为,有的甚至游戏大学、享乐大学等,以至于有的大学生连基本的学业都搞不好,别说让他/她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优异的成就了。这是大一新生需要警惕的!

大一新生们当以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去体验人生与岁月,努力学习、认真观察,拓展自己的人生观,以一种从容、乐观、奋进的姿态和去迎接大学里的艰难困苦,以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去锤炼自己的品行、取得卓异的成就久久为功、不断前行,为未来、为人生打造好充足的精神储备!

附:

2019年1月22日,我针对一位大二的处于迷茫时期的网友在《今日头条》上的提问写了一点东西,其所提的问题是:“大二在校生感到有点迷茫,完全没有了方向应该怎么办?”其对问题的描述是:“学习上没有什么动力,不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对以后有什么帮助,感觉整天就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我的回答如下:

你好,朋友!

现在就这一问题从共性的视角谈一谈我的看法,以便相互交流。

利用寒假好好规划一下自己以后两年半(大二学生)、三年半(大一学生)甚至一年半(大三学生)的大学生涯,然后在春节过后的新学期一开始就从一些或者一个小目标(比如,读一本书、背一本四六级词汇、完成一个实验或一项社团策划活动、认真学习一门专业课程、做一项公益事业或志愿者服务等等)着手,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慢慢去实现、去突破,然后你会发现其实你正在改变着自己,慢慢的你就不迷茫了!

所以,不要老是想着自己的迷茫,从一件小事认真做起,做起的那一刻也就是你慢慢走出迷茫的那一刻!甚至,现在你就开始着手书写你剩余的大学生涯规划,相信你很快就不再迷茫或至少会减轻你的迷茫感……

想好现在、打算好未来,行动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最后提醒几点:

1.今日你若天天玩游戏,明日游戏会天天玩你!(前者指各种游戏,后者指游戏规则!)

2.玩,就要玩出点名堂来!何为玩?王+元也!让自己手中握有一张或多张保障自己在未来较好生存的王牌;努力使自己成为与别人不同的人:拥有知识、技能、思想、管理、素养等方面上有创新性或独特的东西,即元始性的东西,最好是始发性的东西——从你开始的东西!

3.在无法抵制的诱惑、干扰(比如玩游戏、逃课、无所事事等)上,既要有底线思维又要有底止(触碰了底线而能够立即停止)的意识和行为!学会自我管理并管住自我,即提高自我治理能力,做一个本真而有本领的自我!

4.以学习和读书为中心,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除非有特殊情况)都应当围绕这个中心转,要有主心骨,不要随大流!要时刻记住自己上大学的使命和任务,不要自欺也不要欺人,努力做好自己,为未来的一切打好基础、搭好平台、做好准备!

5.学业也好、未来的事业也罢,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宽度,要有开阔的视野、长远的打算、严格的要求,比如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绩上不要六十分万岁、思政或选修课上不要养成应付的心理行为习惯,要高标准要求自己、精益求精、敬业而为、善始善终,这样才能磨练自己、锻炼自己而不至于浑浑噩噩、随随便便!

6.友情也好,爱情也罢,要有真诚的温度和至高的热度,要相信真情友谊的存在、要笃信美好爱情的长久,不要欲利熏心、本末倒置,要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

7.大学里,不要一周一周的过日子,即不要以“周”作为自己生活、学习的时间计算单位,而是要尽量以“天”过好大学的日、周、月、季、年;且生活上不要安逸、贪图享受,即便物质上或家庭出身允许,也要在心理上塑造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精神!

以上仅为自己之拙见,祝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1406493.html

上一篇:高大衔接之世界观:虚实世界与空间意识
下一篇:挂科吟
收藏 IP: 218.29.115.*| 热度|

5 汪凯 崔锦华 李东风 赵凤光 王恪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