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记:每一位大一新生都需要为自己举办一场“开学正礼”,以此懂得新生的确切内涵,进而为“上好”大学点亮启航之灯!
所谓“正礼”,是指“正规的礼法;正常的礼节”等。而大学生一开始似乎就有了类似于这种“正礼”的仪式以及仪式感,或者说至少深受以大一新生身份步入大学前后所具有的某种仪式感的影响。
一、似乎一切都是“全新的”
每年的八九月份是大多数高校开学的两个月份,也是众多拿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到各自的大学正式报到的两个月份。也正是在8月或9月,那些两三个月前还是高中生的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大学生。从此以后他/她们也有了一个正式身份“新生”,因为他/她们往往被学校、被社会同时也被自己冠名为“大一新生”或“大学新生”,而正是这种“大一新生”的身份似乎恰如其分地界定了他/她们的身份、角色以及心理与精神状态等。
新生,新生,可谓是既新(鲜)又(陌)生。而且,就单个的个体而言,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似乎一切都是全新的。比如,他/她怀着激动、懵懂的心情走在大学校园里,一切都那么陌生,整个校园和校园里的一切的一切似乎和自己先前想象的、报到前在网上看到的或听他人说的似乎又一点也不一样……
又如,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他/她叫什么名字,但大多数人都会从他/她的着装、眼神、神态等一眼就看出他/她是大一新生,并很有可能会有人直呼或对他/她说“大一新生”或“刚来的”抑或“是个新生”。他/她可能会看不懂很多人看他/她的眼神,而且很多人对他/她可能很客气、也可能会跟他/她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他/她眼里,大多数人对他/她都很有礼貌,礼貌得像是换了一个生活世界似的。
再如,他/她也会很感激学长或学姐对他/她的照顾与帮助,一切似乎都很友好、和善,也许正是这种友好、和善让他/她开始慢慢地喜欢这个地方,虽然一切都很陌生而全新,但一般不会产生排斥的心理,而多一点的是新奇、尝试、激动的心情等。尤其在宿舍,从第一次打开宿舍门的那一刻,那种心情可能久久不会遗忘,“我的床位在哪里?”“会和谁住在一起?”“大家都来自哪里?”等等。大学的人际关系往往就这样从他/她所住的宿舍开始了。
还有,一般情况下,他/她很快就开始了或长或短的军训,在这期间,他/她开始认识别人,别人也开始认识他/她,尤其是一个班的同学也是从这里慢慢开始认识的;而他/她在全班的印象也是在这里开始慢慢形成的。紧接着,他/她还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来自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宿舍等各个方面、多种多样的活动,他/她开始熟悉各种场地,体会各种新的大学生活、学习、交际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幸运的话他/她会交上新的朋友。
是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或者正是一切都是全新的,才使得“大一新生”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而正是一切都是全新的,作为大一新生的他/她似乎还不不知道要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他/她可能会想着去把握一些机遇,但他/她更因该去试图想着怎样去迎接挑战。并且,接下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与高中时期完全不同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以后很多时候需要他/她自己去把握、去迎接。
二、“新生”解说
不仅如此,“新生”也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即不仅仅是一种身份象征或曰象征性的身份;而它更应是一个动词,一个处于现在进行时和将来完成时之间的动词,并且表示一种可持续的过程性思维与心理、行为与行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现新生”与“实现了新生”的意思。
毕竟,从词义上来看,“新生”至少包含“新入学的学生”“再生”“获得新的生活”等意思。即便从名词上来讲,“新生”也不仅仅是一种身份标识、一种新入学的学生的指称,而更应是一种愿望和期望。或许,家长、学校、社会甚至学生自己有意无意地给新入学的学生表达一种了愿望、一种期望:希望他/她能够通过接下来几年的学习实现新生。接受新的教育、学习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思考思维方式方法、具备新的技能素养等,为此后今生新的生活与人生提供新的能量与力量、储备与准备等。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希望的理想,甚至是一种乃至唯一一种改变命运的理想。
比如,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了,家里无论如何都要让他/她去上,在家长心目中,哪怕是砸锅卖铁、哪怕是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为什么呢?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在以后有新的人生、新的生活、新的前途等。说白了,就是要改变命运,换一种“活法”。甚至可以说是还是一种重生,一种直面生活、直入人生的重生。
因此,这就需要大一新生们自己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把各种事情认认真真做起来、踏踏实实行动起来,时刻记得,自己来到大学是为了实现新生的,而不仅仅是在大一时当一下大一新生。不懈怠、不气馁、不放弃,乐观积极、奋进有为。不论遇到何种挑战,都要奋力迎面而上,势必将实现新生的过程持续不断、竭力完成,以实现大学生涯的华丽升华。
这样说来,大学新生才是大一新生的准确称谓,意味着要在整个大学阶段实现新生。然而,其实很可惜的是,有的大学生出于种种主客观、内外在的原因,甚至有时候连他/她自己都不清楚什么原因,整个大学阶段不仅没有实现新生,反而却是颓废了、堕落了,甚至有的自杀身亡了。还有的大学生过于现实,而忘记了理想,或者说他/她过于追逐只是属于他/她自己的理想,而走上了歧途,甚至走上了不归之路、乱德违法的邪路。
总而言之,新生首先是是一种身份标识、一种新入学的学生的指称,其次是一种愿望和期望、一种希望和理想,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实现新生的过程,本身代表着由始至终,开始时只是一种象征、结束时要实打实地达到实现新生这一理想状态。简言之,新生是一个从身份象征到人生重生的过程,历经了这个过程便实现了新生!
三、自己的新生仪式感
而且,事实上,也正是“新生”“大一新生”这种角色或身份定位,使得刚刚跨进大学校门的他/她们不论在外在的形式上还是在内在的心理上,都有了一种“仪式感”,而且这种仪式感往往是非常正式的且具有礼节性的仪式感。
但最为重要的仪式感或许还在于,他/她们从此走上了探索与塑造自己作为大学生以后的“活法”“做法”“套法”,且是正式的使得自己能够把大学上好的方式方法、路径模式,以及能够影响今后生活和人生的心理行为习惯和受用终生的能力素养、思维意识等。于此,对于这种复杂的情境,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姑且称之为“开学正礼”吧。
只不过,也正是一切都是全新的,尤其是方方面面的新的事物、活动也有可能使得大一新生们没有体会到“新生”如上所述的确切内涵。为此,就需要一种正式的仪式使得大学生一开始就要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定位,以及上大学的真正作用和意义。并且,也只有真正明白如前所述的“新生”的确切含义,才能够有一种印象深刻、影响长远的仪式感。
也就是说大一新生要带着“新生是一个从身份象征到人生重生的过程”的理念来体验开学时的仪式感。由此才是正式的、能给人深刻印象和深远影响的开学仪式感。那么,为什么要有或会有这种“开学正礼”所带来的仪式以及仪式感?原因恐怕就在于,开学时的仪式感有时是非常关键的,它可能会影响很多大学生的求学生涯乃至此后今生。比如,作为懵懵懂懂的大一新生,他/她可能会被开学典礼时老师、领导的一句话(自己的或引用的)吸引住甚至对此颇有感触而影响长远。
不仅如此,每一个大一新生也要给自己开一个“开学正礼”!这种开学正礼是大一新生怀着“上大学是为了实现新生这种自我使命感”而展开的、进行的,它可以没有任何外在的形式或场面,但务必在内心深处有一种正式的仪式,并在内心深处时刻感受到使命的催促感、听闻到使命的警钟声。催促感在于不拖延、不慢拍,警钟声在于不懈怠、不放弃。始终久久为功,直至使命完成。
那么,具体怎么做才能完成实现新生的使命呢?那就需要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规划。2023年的大一新生一定要懂得新生的本义——“新一届大学生”,这样,他/她要完成制定和坚定执行的大学规划便是《我的大学规划(2023-2026)》(专科生)或《我的大学规划(2023-2027)》(本科生)。不少大学生上着上着就忘乎其中了,尤其在大二、大三时,大学过得真的是“不知今夕是何年”。
这就需要大一新生尽快结合自己学校专业、自身实际特点,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和资源,为自己指定一份正式的、完备的大学规划,而这份大学规划类似于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大学生涯章程,其核心理念是“把大学上好”(“上好”大学),其使命任务是“实现新生”。这样的大学规划也是自己为自己举办开学正礼时的见面礼,它是开学仪式感的外在呈现。
大一新生们,开始为“上好”大学去上下而求索吧,纵使路漫漫,也要为实现新生而奋斗不止、久久为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