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应激:一个检验领导者人格的试金石

已有 5536 次阅读 2008-5-5 07:36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领导魅力

应激:一个检验领导者人格的试金石

——领导者人格心理分析的基本框架之三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我的一生无论在日常生活上还是在职场上都遇到过一些“劫数”。在生活中往往是“朋友”和“对手”干的,在职场中往往是“小人物”和“大人物”干的。这些人都是以耽误你的“结果”为目的,让你发展不顺畅,让你所思不能所得,让你所得不能得好。但他们的搞法各有所不同,“朋友”和“小人物”往往是通过耽误你的“过程”,让你没有“结果”;而“对手”和“大人物”则干脆直接冲着你的“结果”而来,让你不可能有“结果”。728,应湖北省黄石市★★公司的邀请,我前去给他们做了个讲座,主题是关于“人际沟通”。中午吃完饭,他们派车把我送回武汉,临上车时,我向负责人提出车能不能拐一下,到号称“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去,她爽快地答应了。我虽然是一个无神论者,但好逛庙宇,这是因为在庙宇中人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这是我第二次上这座山了,东方山因相传西汉大文学家东方朔曾寓居于此而得名,同时也因盛传不衰的佛教文化而扬名。当年我到这座据说非常“灵验”的山“朝拜”,并在弘化禅寺里抽了一签,老僧人解签时问我,求身体安康?我答身体尚好;及问,求家庭和睦?我答妻女尚好;又问,莫不是求功名?我不语。只因其时我正处在人生道路上的“大劫数”之中,它既耽误了过程,又没有了结果,而这恰恰是一个“小人物”也是“小人”干的。我本万念俱灰,得过且过,那里谈得上什么“功名”。见我不搭腔,老僧人诧异地说,你为什么要“求功名”,你不正在功名路上走吗?“正在功名路上走”,老僧人一句话将我点醒了,没有结果并不意味着过程不重要,此次不幸原来不过是在走路时摔个跟头而已,无碍大局,下山后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继续走下去!时至今日,我也算不上“功成名就”,不过我对功名已看得较淡了,倒是希望身体安康,家庭和睦。照例敬香、叩首之后,感叹到:是啊,谁还会没有点面对需要应激的时刻,我们必须告诫自己:克服和适应由生活的改变而产生的应激状态,是生活本身变化的一部分,只要我们活着,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有变化,我们应该也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应激”是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景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生理状态,又称为紧张。在人类,由于心理意识的复杂作用,应激成为一种紧张而带有不愉快色调的情绪状态,并在情绪维度上处于“紧张-轻松”这一维度的强端。应激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因为人们在面临紧张时表现出的典型的反应模式往往与人格有关。关于应激,学术界有几种界说:一是指那些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刺激;二是指个体的一种心理或情绪的紧张状态;三是指人体对需要或伤害侵入的一种生理反应;四是指个体与紧张环境或事件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总括起来,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应激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心身健康水平,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诱惑增多,生活挫折频繁,这项研究尤为重要。应激研究通常有三个取向,一是刺激取向,集中于对引起个体产生紧张的外部环境刺激的研究,将应激视为个体经历的不同类型的刺激;二是反应取向,关注个体在应激情境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认为应激是指个体的紧张反应;三是互动取向,强调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应激是一个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当前已有的许多关于应激的研究大多以互动取向为基础,将应激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研究,更强调个体能动性在应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激研究常常涉及到三个问题,日常应激源、应对方式和应激反应,应激源是影响心理健康的直接变量,应对方式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领导者作为具有较高抱负水平和自尊心、较高智力水平和文化教养的群体,他们在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究竟存在哪些困扰,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和应对这些困扰,而这与他们的心理健康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本人长期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就是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领导者为特殊对象,以领导者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背景,以提高领导者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

——领导者常见的应激源。应激源指的是应激的来源。通常所说的应激源主要是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等。人们通常讨论四个方面的应激源: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应激源和环境应激源。人类的应激源十分广泛,有躯体性的、心理性的、社会性的、文化性的。领导者的应激源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也是我们观察领导者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四个维度:一是晋升变化,二是经济收入变化,三是社会交往变化,四是家庭与性变化。第一,晋升问题是领导者的首要应激源,在领导者群体中,晋升是其日常生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几乎没有一个领导者会对这个问题无动于衷。从晋升来看,晋升的速率和质量是影响领导者情绪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晋升,或与同辈相比晋升速度缓慢,或被提拔的地方和位置与先前相比有较大落差,通常发牢骚、与人攀比、埋怨上级、消极怠工等表现就不可避免。第二,从经济收入来看,领导者的工资水平、职务消费水平和与其交往对象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比较是三个重要的指标。首先现实的薪酬体系以照顾职务的高低为原则设计的,不过,在一个不可能做到“以俸养廉”的国家里,合法收入总是有限的;虽然我们强调节约型政府,但是领导者职务消费水平总是与其职务的高低成正比的,且组织上的信任往往并不体现在能让你赚多少钱,而是体现在能让你花多少钱,收入和支出总量是守恒的;不少官员出事是他们喜欢与体制外的人做比较,总觉得在“体制内”不如在“体制外”,在“体制外”赚钱多、自由度大,感觉到“大官”不如“大款”和“大腕”。但他们没想到的是“体制内”的社会地位高、安全感大,就是在美国同一个人担任“公职”和担任“私职”的人其收入都要大大降低,可是,还是有许多人以担任公职为业为荣。第三,领导者的社会交往的确比一般人要多,场面也见的大。可这正是麻烦之处,你还没有搞清楚他是谁,就得与他称兄道弟;你不去陪同他,就是不给他面子;你还得时常琢磨今天晚上与谁一起吃饭,吃几拨饭,喝几次酒,吃完之后还干什么;至于依照“对等原则”,你还得与那些见一次面也许今生今世都不可能再见到的人互递名片,好像明天我们又要相逢,不过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第四,男女之间的关系无外乎是三种“联结方式”对应着三种“社会角色”,“契约联结”对应着“夫妻角色”,“情感联结”对应着“情人角色”,“友谊联结”对应着“朋友角色”。理论上,此女子既是我的老婆,又是我的情人,还是我的朋友,那是多好。但经验告诉我们,此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但是要想做到“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十个有十个是要倒霉的。以上一切都可以用压力性事件来概括,压力与应对的关系受到个体人格特点的影响,人格特点影响个体对压力强度的感知,进而影响应对方式。

——领导者常见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又称应对风格,指个体为了面对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应激环境时,作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在应激源和心理健康中,应对方式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变量,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适应活动,它对于缓解或调节环境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常见的应对方式有三组,一是“积极型应对”与“消极型应对”,二是“获取型应对”与“丧失型应对”,三是“情绪型应对”和“理智型应对”。第一,积极型应对的领导者总是努力去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并善于主动出击,也接受胜利或失败的结果,因此抑郁和焦虑产生的情况较少,程度较轻。反之,我们会看到消极型的领导者产生抑郁的可能性较大,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不愉快的负性情绪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愉快感丧失、自身感觉不良、对日常生活的兴趣缺乏等,反映了个体的情绪状态,而这恰恰是各类心理异常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症状。第二,获取型的领导者在事前就判断可能取得的收益是什么,而丧失型的领导者则将重点放在可能丧失的东西是什么。虽然凡事有预测就好,但是看问题的角度是会带来不同的心境的,老想到“倒霉”的人不可能不倒霉,老想到“失败”的人不可能不失败。此外,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生活事件对焦虑的直接效应是显著的,但生活事件通过应对方式对焦虑产生的间接效应却是不显著的,这说明应对方式在应激源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第三,情绪型和理智型的领导者都要对生活事件做即时的反应,但是他们的结果和效果是不同的。情绪型的领导者会“喜时易轻诺,怒时易拒人”,这往往给小人以可乘之机;理智型的领导者往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往往显示出其真正的力量。

——领导者通常的应激反应。应激是人或动物对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为了适应应激源的刺激,躯体会产生一系列反应。根据应激理论,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应激源是作为自变量,应对方式是作为一种中间变量,而生理心理反应是结果变量。心理应激反应是在个体认为有威胁性的情境中产生的,有威胁性情境是指那种被估计为危险的要求,那种破坏适应机制、妨碍自我实现的要求的情境。但一个生活事物或刺激物对某一具体的人来说,并不必然构成应激源即紧张性刺激,不同的人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差别极大。通常认为,领袖式的人物和一般公众对应激的反应是有差别的。同一紧张性刺激,对领袖式人物可能被视为一种挑战,因而应对自如,无应激迹象,他们特别能对抗或耐受紧张性刺激,因而对刺激可能不丧失控制;而被一般公众看作是一种威胁,从而产生较强烈的或持久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致病。但是,人们也发现那些早期受挫较多、经历过创伤性生活事件的的领导者,无论在公众面前如何唱高调,但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态度更消极,对外部世界更缺少友善感。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一个人的应激状态,并不是仅限于关注他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考虑他更多的精神满足;不是仅限于关注他的心理没有毛病,而是着眼于他心理更健康,人格更健全。如此会使他们懂得学会维护长期的友谊,在坚持学习和求得进步的欲望上,对自身的能力充满长久的信心,对自己能发展长期的积极情感。一句话,学会自己塑造自己充满个性和幸福的人生。

最后,我们关心的是处理应激状态的策略问题,因为没有应激就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在应激时如何有效地生活,特别是社会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够更聪慧地运用我们自身的能量来应对种种来自于社会的压力,来增加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人格这个术语既指一个人在社会情景中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也标志着这些活动对别人的影响,因此社会情景总是具有交互的特征。也就是说,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是一个人行为特征的一种“情景性”表现,这既可能是一个人的自然流露,也可能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明白了这个道理,领导者就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独到的“策略体系”。比如,我们要学会建立自己适宜水平的应激状态,不要长时期在高水平应激状态下工作和生活,即便在这种情景下也要经常分析“得失率”,以保持我们生活在更实际和更快乐的心境中。我们还要学会通过生活的多样化来化解我们生活中的困惑,在我们全力应对那些困扰我们发展的情景时,还要有意识地去减少不断增加的应激状态的冲击,我们甚至还可以用完全休息的方式来对付那些势不可挡的应激,要知道人什么特征都可能有,就是不具备不可替代性。我们还要学会正确地看待事情,正确地分析事情发展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认为:“认知过程决定情绪反应的质量和强度”,这是有道理的。我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在面临各种威胁时,较好的行动通常是忍受,然后就是重建自己的适应模式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而要做到这些并非容易,当人们和动物不能控制其应激反应时,他们可能反应出一种持续的不能自助和自溃状态,这是灾难性的。最后,人们一定要坚信,处理应激反应最好的处方是“利他”:对他人表示出和善和友谊,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避免与他人直接发生冲突,如此等等。总之,无论是领导者还是一般公众都必须明白这样的道理:没有应激反应就意味着死亡,而应激反应的质量和强度既取决于人们心理的、生理的个体差异,也取决于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社会因素的差异。这些东西最终教会人们什么是“信心”,什么是“怀疑”;什么应该“紧张”,什么应该“放松”;什么值得“坚持”,什么值得“放弃”。

(在写这篇博客时,我也不得不面临着应激状态,从凉爽如秋的九宫山下来,到骄阳似火的武汉三镇,这种变化是何等了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24193.html

上一篇:特质:一个将领导者人格进行分类的好方法
下一篇:动机:领导者人生发展道路上的驱动力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4 0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