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投名状:兄弟之情在于得,困于得

已有 4342 次阅读 2008-3-28 06:35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处世之道

投名状:兄弟之情在于得,困于得

——电影《投名状》的所观、所思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引子】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活法不同,各显奇招。但有一种人是活得不太明白。青年时,为色所累,意乱情迷;中年时,为斗所累,疲于奔命;老年时,为得所累,劳力劳心。况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往往当事人想不清楚,看不明白,做不得体,要到事情过后,才会有所感悟,但为时晚已。在2007年岁末,我们学校不远处新开了个名叫“天缘”的电影院,让我结了天缘,连续看了一组称之为贺岁片的电影。在人们为电影里的具体情节争论不休时,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我想得更多的是关于人性、关于社会的一些道理。有人说,你是不是吃了饭没有事情做了。的确,这叫吃“咸”盐操“淡”心。而且,在博客这种特殊的出版方式的激励下,我还写了一组以“戒”为主题的文章。《色·戒》的主题在于戒色,讨论“色”与“戒”之间的关系;《集结号》的主题在于戒斗,讨论“斗”与“戒”之间的关系:这篇文章的主题在于戒得,讨论“得”与“戒”之间的关系。我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要人们完全戒色、戒斗、戒得。生活中没有了色、斗、得,那还叫生活吗?人群里没有了色、斗、戒,那还叫人群吗?所以,话不要说满,说满了就叫屁话。不过,我想告诉人们的是:色过伤戒,戒过伤色;斗过伤戒,戒过伤斗;得过伤戒,戒过伤得。

 

耗资四千万美金,由陈可辛导演,著名影星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徐静蕾主演的《投名状》,是2007年底贺岁片中最耐看的一部电影。那凝重的基调、宏大的场面,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不过,它所讲述的故事却没有什么新意,还是中国传统小说里最常见的一个主题:兄弟因义而聚,因利而分。还是让我们从片名:投名状,来做一点小小的分析吧。

一、投名状是什么

投名状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它主要指江湖上,兄弟们相识、相交的一个符号、一个信念、一个诅咒。

——投名状是兄弟们相识的见面礼。但凡看过《水浒传》的人,都对“投名状”有些印象。《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中,描写了梁山最初那个心胸狭窄的首领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的故事。当林冲火烧草料场,被官兵通缉的走投无路,被大官人柴静指引到了梁山。谁知那个白衣秀士嫉贤妒能,正是“未同豪气岂相求,纵遇英雄不肯留。秀士自来多嫉妒,豹头空叹觅封侯。”王伦道:“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这才有了林冲与那个与他同样倒霉失去花石纲的杨志相遇,并最终一道上了梁山的故事。正是: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投名状是兄弟们入伙的契约。在乱世中,不团结就没有出路,不团结就一事无成。当年毛主席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一再告诉党内同志们“三要,三不要”:“要搞马列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作为谙熟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人家的意思,用传统的行话就是:要走正道,要抱成团,要站的稳。契约一词出现较早,从古代就有契约这个概念。契约是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之间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常,契约责任是以自由同意为基础的,关心的是实现所约定的义务。“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生死与共!”这句荡气回肠的经典台词,让所有看过电影的人都不禁热血沸腾。看着电影片中老大、老二、老三如桃园三结义一般的结拜场景,更让人感慨千金易得,义气难寻。这意味着兄弟们要祸福与共、同仇敌忾。

——投名状是兄弟们散伙的咒语。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这既是契约,也是咒语。诅咒是一种使用精神力、心力、神识之力和自然元素之力的一种邪恶的法术使用。中国古代诅咒之词多用的是:“天打五雷轰”,“死后下地狱”等等。不过“必杀之”还是动听些、高明些。虽“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预示着兄弟们同时走上不归路,哪怕这非每个人的意愿。咒语是灵验的,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大哥距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时,他为之效力的朝廷里有比他更懂政治的人,在他的就职大典上,背后一枪,让他死于非命。这应验了一句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二死在老大手里,他是喊着“大哥”死去的,在他心里,三人还是结义时候的兄弟。老三是一个没有自我的人,最后,他依照誓言选择了自尽,尽管影片画面没有直接交代。

二、投名状不是什么

投名状不是什么,比它是什么更加重要。从不是什么,我们更能看到影片的主题、人物的性格、故事的走向。

——投名状不是女人的根本准则。天下至柔者至刚,女人可以让多少男人们之间的誓约成为笑谈。因为柔弱女人有一种刚强男人没有的情感:肌肤之情。多角恋爱从来就是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没有刻骨铭心、撕心裂肺的情节,谁来看呀。《投名状》中的男人有三个,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由徐静蕾扮演的老二的媳妇莲生。许多人看了《投名状》后,对徐静蕾的作用和表演都甚不满意,认为她是滥竽充数,多此一举。其实,这正是导演的用心良苦之处。这个电影的题材与当年香港老牌导演张彻的经典之作《刺马》相同,原型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讲述三位结拜兄弟因女人反目成仇的故事。当年是由姜大卫、陈观泰、狄龙与井莉主演。整个故事围绕三个男人为一个女人反目成仇,血腥刚烈。面对外界误认《投名状》是重拍邵氏《刺马》,导演陈可辛表示在史书、小说传奇或戏剧中,创作者可以自由取材诠释,并不存在“重拍旧版”与否的问题。如此,徐静蕾在戏中自然不能成为中心人物,只能作为陪衬。

但是,从良、偷情、杀嫂的故事情节,使得徐静蕾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平衡三个男人之间关系上。正如导演所说:“徐静蕾角色的重要性在于化学作用。没有这个女人很多东西讲不清楚,所以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她是不是要表达战争和人性的工具吗?可以这么说。我对每个角色都有责任。” 莲生是个悲剧,从她被卖身到跟随二虎这个她不爱的人进山为匪,到遇上庞青云这段无法给她带来安定生活的爱情,到最后冤枉地死在愣头青姜武阳手里,莲生一直被动承受老二、老大和老三强加给她的命运,而且是每况愈下。莲生是个矛盾,她想要爱情,又没专一的情感;想着老大的才华,又惦记着结发的老二,照顾如亲弟的老三,却死在老三手上。在赵二虎入城刺杀没有及时放出信号后,会痛哭。她的爱情属于庞青云,但她的宿命却牵挂着赵二虎。她也贪生怕死,所以在老三要她命时会语无伦次,徐静蕾把这一切都表现得很到位。  

——投名状也不是男人的根本准则。就如梁山好汉,虽然最终都在山寨落草为寇,但山上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的现实情况不同,每个人的未来期盼不同,所以个人的想法和搞法都不同,这种不同是难以让某一个誓言成为兄弟们行为的唯一的准则。

老大有老大的想法和搞法。由李连杰饰演的大哥庞青云本来就是一名朝廷命官,只是官运不济,在自己的人马被打光后,要东山再起,才和两个强盗搞到一起,并与之共誓生死。但是,这个集欲望与才干与一体的枭雄,当两个兄弟的所作所为要伤及他的事业时,一切都免谈。这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亦导致他最后的毁灭。为实现天下没有战争的太平盛世理想,大哥借助以二哥、三弟为首的一班兄弟的力量,成立“山字营”为清廷效力,原来是要借助攻打太平天国结集军力;但是随着他大权在握,大哥变得越来越野心勃勃,令他要清除一切的障碍。他不惜和二哥决裂,屠杀被二哥劝降的太平军降兵。他还利用三弟的狂热而幼稚的性格,说服他站向自己一边。老大无疑是影片的主角,但却是一个无法用简单的“好坏”和“对错”评判的悲剧人物。他经历了从官员到从土匪,从士兵到官员的转换。他的性格更是复杂多样,看似外顺,内实刚愎;看似原则灵活,内实坚定。总体说来,他是个正中带邪,邪中带正的人物。

老二有老二的想法和搞法。由刘德华饰演的二哥是本片中最正面的人物,一条光明磊落的好汉,一个有义有情的人。他有义,虽然在在乱世中沦为强盗,带着几百人到处劫掠,他为人盗亦有道,就算打劫也“劫七留三”,留一条活路给被劫的村民,而劫掠所得就拿来分给和他同住一条山村的良民,所以深得众心。在二哥等人的山村被清军洗劫,付出伤亡惨重的代价后,三弟极力主张他们三人结拜为兄弟,由大哥带领他们投效清廷,二哥为了不想令三弟失望,也为了不想自己的一班同村兄弟陷入绝境,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将首领地位拱手让给大哥。他有情,一生人最爱两个人,一个是妻子莲生,一个就是十三岁便跟了他做强盗的三弟,把自小成为孤儿的三弟视如亲弟。可是,他的义为人称道,而他的情却不为妻子和小弟理解。浓烈和粗狂的性格,使他少了让女人崇拜的魅力,少了女人钟爱的细腻情感,而他的老婆,那个他当年救出被卖到扬州当雏妓的莲生,却偏偏又喜欢具有文人书卷气、具有沉稳城府的老大,并演出了一见钟情的浪漫悲剧。他的小弟也离他而去,认同本是陌生人的老大。

老三有老三的想法和搞法。由金城武饰演的三弟,以其率真和刚烈,成为老大之城府和老二之忠厚的陪衬。在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男人魅力,除了他下手的狠、出脚的凶之外,更有着少年般的天真浪漫。在三个人当中,只有他把投名状看得更真,只有他把兄弟情看得更重。这既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不足。作为优点,他能与两个哥哥相处;作为缺点,他分不出两位哥哥的不足。由此,在他的生命中最看重的情义,成为他得罪并最终失去两位哥哥的缘由。例如,在打劫太平军粮车的一役中,大哥为替他挡箭而受了伤,令他深感救命的恩情,使得他对大哥的崇拜竟超过对二哥的崇拜。在二嫂与大哥有染后,他不仅杀了二嫂,还要去杀大哥。他幼稚地认为杀死二嫂就可以让庞青云不杀赵二虎,并且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看到赵二虎尸体的一瞬间,他的一切信念崩溃了。

由以上三人的所作所为,我同意这样的说法:《投名状》与其说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是一部人性片,它撕碎人性,毁灭梦,让人绝望到彻底的程度。

三、没有结束的话题

投名状什么都不是,它不能最终约束兄弟们的情感和行为。它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是一个要别人而不是要自己为和不为的托词而已,是一个验证每个人最终结局的参照物而已。在此,有两点话题还得继续。

——投名状告诉我们,兄弟之情在于得。导演陈可辛说过:“我看到的兄弟情,都是基于利益的需要。”他看到了问题的实质。利益在人性的反映用一个字可描述,那就是“得”。不想得凭什么聚。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一个团队要想有战斗力,就要把问题想的更周全一些,就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事实表明,如果某种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多种技能和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团队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它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利用每个成员的才能。好的团队首先在激励方面就做得的好,在民主气氛的形成方面就做的好,在调动成员积极性方面就做的好。的确,在三兄弟配合最好的时候,也是他们功业最盛的时候。三兄弟带着“山字营”征战乱世,千军万马踏破中原河山的场面让人震撼。战苏州一役足以说明问题,老大围城,老二诱降,老三拼杀,何等协调。

——投名状告诉我们,兄弟之情困于得。 “得”从根本上说源于“欲”。欲望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何为“欲”,欲是一种本能,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死根本,欲为第一”。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根据与必要条件。老大没有欲望,他就不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理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兄弟、尊严、爱情。他机关算尽,能忍耐,装糊涂,脸厚心狠。的确,他可悲,可叹,可恼,可泣,但不可恨。老二、老三要懂得欲望,他们会那么傻吗?你看老二,如此相信承诺,相信责任。而在背信弃义的年代注定他只能被人利用和玩弄。他给不了莲生幸福,兑现不了对手下兄弟的承诺。至死都对庞青云的背叛毫无知觉。你看老三,他无法摆脱固有的局限和天真。影片给了他一个特殊的任务,让他做旁白,可是他的旁白对事情真正原因的解释是如此的苍白,他始终不能解释老大和老二的所作所为,老大和老二的致死原因。

儒家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可是管总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19649.html

上一篇:色·戒:动荡之秋,动荡之人
下一篇:为僚:轿子与点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