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夫子 默而不鸣

博文

[转载]探索老杂志的新生之路

已有 3346 次阅读 2009-2-20 15:51 |个人分类:学术期刊|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生, 老杂志

[转载]探索老杂志的新生之路

作者:李莉娟 人民画报社总编助理      对外传播杂志
 
2009年02月20日10:24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我常常怀着复杂的心情审视我为之工作了十几年的《人民画报》。这本伴随着新中国成长、曾受到人们喜爱并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老杂志,正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一直在走下坡路。

  《人民画报》面临的困境

  30年间,人民画报发行量骤降,上世纪70年代月发100多万的风光早已不再。究其原因,除了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电视、90年代中期网络兴盛所产生的冲击,以及近几年杂志市场越来越趋于白热化的竞争所带来的影响,也有它自身的原因。

  其一,无的放矢。过去《人民画报》和它的各种外文版(曾多达近20种语言的《中国画报》)都是用来向外部世界介绍和展示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成就的,它不是像现在通常对“杂志”的定义那样,为特定读者的特别兴趣或需求提供专门的内容。其读者,也是广泛而平均地分布于各年龄段、各种职业、各种兴趣的人群之中,变成了抽象、无形的数字。因此,采编、发行和广告销售人员都对《人民画报》的目标读者、市场定位不甚了了,大家都在无的放矢。

  其二,非市场化。《人民画报》是唯一一本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杂志,是“中国国家画报”,这样的政治和官方色彩,使它几乎成了一个非市场化的品牌——“金字招牌”成了一把双刃剑。也正因为其政治、官方色彩,读者一直习惯于通过公共机构的订购来阅读它,而不是私人订阅或购买。因而即使传阅量增大,订户也很难随之增长。

  其三,缺乏深度。《人民画报》诞生、成长于图片图像资源稀缺的时代,那时,拥有图片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图片,成为它最突出的特点、最有价值的优势。但现在,处于图片过剩、泛滥的“读图时代”,《人民画报》的特征反而变得模糊了。

  此外,《人民画报》作为一本月刊,在时效性上远不及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它就必须在深度上超过其他媒体——它可以用图片抓住读者眼球,但同时必须用它的文章、它的思想、观点、分析、故事、背景,来抓住读者的心灵。而实际上,限于其“画”报的特点,一味地片面强调图片、忽视文字,使它很难凭着那些挤在图片之间、零敲碎打的文字吸引读者,将读者的关注引向深入。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过的一项试验,当人们浏览报纸或杂志的版面时,其目光停留在一张图片上的平均时间是0.71秒。依此计算,读者浏览一本《人民画报》(一般用图200幅左右),大约只需不到两分半钟。有谁愿花15元买一本只花两分半钟就能看完的杂志?

  国外杂志的成功之道

  正是带着上述问题,我对国外几本成功的杂志——美国的《国家地理》、《读者文摘》、英国的《经济学人》一一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了解它们为解决自身难题所做的努力,为《人民画报》找到一剂良方。尽管它们与《人民画报》有诸多不同,但在悠久的历史、老化的读者、一般兴趣、图片杂志等方面还是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供《人民画报》比较、借鉴。

  《国家地理》:充分利用图片“金矿”衍生新产品

  创办于1888年的《国家地理》,在1905年因为一个“事故”建立起“图片报道”的名声——1904年12月的一天,时任《国家地理》主编的Gilbert Hovey Grosvenor发现自己亟需11页材料来完成1905年1月号杂志。纯属偶然,他接到一封邮件,里面是俄国探险家无偿提供给他的50幅拉萨照片,Grosvenor便用那些照片填满了11个页面。本以为自己会因此而被解雇,但是杂志面世后却大受欢迎。杂志从此一期比一期用的图片多。到1905年底,《国家地理》的读者人数飙升至1月份的3倍多。

  自此之后,没人能够否认《国家地理》在自然杂志和图片杂志中首屈一指的地位。当然,随着竞争者不断出现,《国家地理》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耗费巨资来维持它的地位。这就使它不能不渴望对由此而来的数以百万计的图片加以开发,以充分利用这座“金矿”。它开始生产各种衍生出版物,这些出版物固守着他们最熟悉的话题,比如探险、科学、空间和历史。其中一些是直接把杂志中最受欢迎的栏目抽取出来汇编成书;另外一些并非基于杂志本身,但依然有赖于它的图片资源及杰出的图片编辑技巧。

  “国家地理图书”的销售在很长时间里大部分是面向900万美国境内(国家地理协会)会员和200万境外会员的邮件直投,直到1993年,国家地理与兰登书屋达成了一项发行协议,它才开始向大众图书市场投放国家地理图书。此后,随着衍生产品线的不断延伸,它的合作伙伴也在不断增加——如四大英语出版社之一的Simon & Schuster、著名的盖蒂图片社、剑桥学习出版公司等等。与此同时,“国家地理”逐步成长为一个深入杂志、书籍、电视(及相关产品如录像、CD、DVD)、电影、音乐、广播、在线产品及地图等多个领域的多媒体巨人。

  通过生产衍生产品,国家地理至少达到了两个目标:一是一次次地利用了它最强大的优势——图片和档案资料,实现了它们的“理想终值”。二是它持续不断地将“国家地理”的品牌以各种形式向不同受众传播,使这个超过百岁高龄的老杂志看起来始终朝气蓬勃。

  美国《读者文摘》:想尽办法吸引新老读者

  《读者文摘》的传奇始于1922年。研究者们都喜欢引用历史学家保罗·博耶(Paul Boyer)的话来解释它最初的成功,“华莱士(《读者文摘》的创办人)在出版界做的,正是福特在汽车制造业所做的事情。福特给了每人一辆他能开得起的汽车,华莱士给了每人一些他能读得了的文学;他们玩的都是大规模生产的窍门。”

  在最初的11年里,《读者文摘》只发表从其他书刊中浓缩或摘录的文章;其后,它逐步转向主要刊发原创的材料,尽管人们仍然以为它们是“文摘”;上世纪50年代,公司开始出版精华本图书,这成了美国最成功的书籍出版项目之一,每年有超过150万人购买大约1000万本读者文摘精华本图书;60年代,《读者文摘》长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出版巨人,估计价值为60亿美元;从70年代到9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杂志,发行量达到了1750万本的峰值。

  最初的60年,《读者文摘》一直是公司经营的唯一一本杂志。1984年后,它开始通过并购一些专业性杂志来寻求多样化发展。2000前后,它开始涉足连锁书店、电视、广播和电影领域。研究表明,这些并购项目如今为公司创造的利润最多。

  最近10年,公司的旗舰杂志《读者文摘》和世界上的许多其他出版物一样,逐渐走向衰落。尽管很受欢迎,它赚的钱只占公司全部收入的25%左右。

  然而,截至目前,《读者文摘》仍然拥有1000万付费发行量,超过全美除《现代老年》(Modern Maturity)之外的任何一家杂志,它仍然是全球阅读人数最多的杂志和最知名的出版品牌。
这棵常青树植根于何处呢?

  首先,是拥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多达1亿人名的直投读者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是《读者文摘》的生命之源。公司所有的运转都围绕着它进行,它也是公司绝大部分收入的来源。例如,公司

  1993年的总收入是290亿美元,几乎全部通过邮件订购和订阅产生。

  其次,是它不间断的“静悄悄的革命”——每一位受雇于《读者文摘》的总编辑,其职责都是设法在留住老读者的同时吸引新读者,他们每一位也都被告知,“这就好比要在飞机飞行中更换它的发动机”;而这种努力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可:“《读者文摘》不仅仅是你妈妈的杂志……这本杂志感觉上已经被‘更新’(updated)了。”

  英国《经济学人》:超前意识与准确定位

  《经济学人》比《读者文摘》和《国家地理》“老”得多,但是感觉上却要“年轻”得多。在众多印刷出版物因网络冲击而步履蹒跚、不断倒退的时候,这本165岁高龄的老杂志却在节节高升——现在每期有超过120万份《经济学人》发行到201个国家(英国境内销售约在17.3万份),2007年它创造了4900万英镑的税前利润,比2006年增长了59%。这样的商业成功和发行量的稳步增长,足以让任何一家杂志嫉妒不已。那么,《经济学人》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Bill Emmott,《经济学人》前任总编辑,认为其秘诀是全球化。他解释说,“国际关系对世界上特定的那么一小群受众至关重要。他们需要知道,政治上,经济上,这世界都有什么事正在发生……我们把很多小事拢在一起加以解释,告诉他们‘一个事件为什么发生’以及‘它可能会导致什么结果’。我们试图在其他人之前解读世界。”

  CEO兼董事Helen Alexander认为,“《经济学人》的市场是‘全世界3500万高端受众’,这是它非常熟悉的一个消费者群体——他们经常旅行,拥有知识分子的好奇心,拥有一定数量可任意支配的收入,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而且我们知道如何对他们施加影响。”我们不能忘了,这也是广告商最为看重的一群人。

  《经济学人》号称以“观点的客观性,见解的原创性”,向世人提供对国际商业和世界事务的权威分析。同时,它有极为聪明的营销策略——精准定位于富有的决策者、意见领袖、全球精英,并年复一年,不惜巨资,以强大的广告攻势去打动他们,培育他们,让他们对它的那些口号,比如“高处不胜寒,但至少还有点东西可以读”,“英雄所见不同” 等等耳熟能详,这就使他们对它所出售的观点始终大有胃口,乐于持续买进。能成为时尚,特别是高端时尚的一部分,不正是一种成功吗?

  探索《人民画报》的创新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份成功的杂志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成功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那么它的价值恐怕也要大打折扣。

  但是,在某些方面,国外杂志成功的经验还是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它们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如何树立自己的形象,如何传播自己的品牌,如何瞄准自己的目标,如何建立与读者的关系,等等。下面是我在研究上述几种杂志时产生的一些想法。

  办好增刊吸引潜在读者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每种月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本增刊。这个机会迄今为止还没有被善加利用。

  在我看来,增刊给了《人民画报》一个扩大影响、吸引潜在读者的额外空间:我们可以抛开目前无所不包的内容,选择一个单一主题,针对某一特殊兴趣受众,精心策划内容,并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版它;我们可以尽全力去选取有关这一主题的最好的照片——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好,同时千方百计邀约著名作者专门为此撰写原创文章,并以迥异常规的方式去编排它们;我们可以改变陈旧过时的设计,代之以新鲜现代的形式;而且,我们可以面向目标人群而不是现有订户去推广它,让他们知道:《人民画报》还在出版,它可以做得非常出色非常精彩。因此,质量、包装、推广、发行等问题,都必须认真考虑,舍得投入。

  追求卓越,会帮我们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刊物质量越高,发行量与影响力越大,收入也就越多,而相应地,我们也会有越充足的财力去追求新的目标。

    创办网站发挥图片历史作用

  创办一个图片网站,以充分利用《人民画报》的图片资源,是从世纪之交起就一直萦绕在大家脑海中的一个念头,今年,夙愿终于就要变成现实了。

  网站的名称最终确定为“中国专题图库”,以强调这个网站以专题图片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我倒觉得,从图片角度来看,“人民画报”本身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品牌。这个品牌,意味着“60年不间断的共和国图像史”,意味着“40万张图片见证新中国的全景故事”……

  图片网站建立起来之后,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会是另一番情景:尘封许久的40万张图片会有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人民画报》图片的历史价值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人民画报》和它的潜在作者、摄影师,以及它的潜在读者、消费者,会找到一个相会的桥梁;“人民画报”终于可以腾空而起,飞越一本杂志的狭小领地,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欣喜。

  出版画报图书提升资源利用率

  出版“人民画报图书”的目的,也是要充分利用“人民画报”的资源和品牌。

  一桩成功的生意,就如同一个幸福的婚姻,需要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人。明年的60周年国庆正是一个合适的时机。60年,“一个甲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几乎等同于“一个世纪”的概念,届时涌向市场的很多纪念性的出版物,会用到大量历史图片。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作为“新中国的图像记忆”,《人民画报》可以以系列图书的形式让它的独家历史图片再现于世人眼前。这个系列图书可以为那些“共和国同龄人”度身定做,它应该能够在他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因为他们和共和国同时出生,一起成长,同悲喜,共浮沉,而《人民画报》也同样经历、见证了这一切。

  “合适的”、能够“正确地做事”的人,也很重要。我们可以找几家强大的出版社作为合作伙伴,以借助它们的出版经验、营销手段、财力支持。当然,这样的合作,结果可能是合作伙伴获得“真金白银”而人民画报只落个“虚名”。但是一旦“人民画报图书”的声名得以确立,经济效益也会随之而来。

  建立摄影师社区加强自身影响力

  《人民画报》和摄影界渊源颇深。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照片能够出现在《人民画报》上,那真是无上的荣耀。可近些年来,随着自身影响力的衰落,《人民画报》和摄影界也渐行渐远。但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数码相机的普及,照片拍摄、传输、存储的便利,让我们看到了重建和深化这种关系的希望——建立人民画报摄影师社区。

  摄影师社区的成员可以是画报自己培养的摄影大师,可以是知名职业摄影师,可以是遍布全国的地方媒体摄影记者,也可以是摄影爱好者——他们从事着五花八门的职业,却着迷于同一种爱好。

  摄影大赛,摄影讲座,摄影展览,摄影论坛……社区里可以举办各种与摄影相关的活动,有些活动自然会带动出版。但是在起步阶段,我们的目标应该不是盈利,而是建立关系,招揽成员,提供服务,以完善社区,使之真正成为摄影师愿意光顾的乐园。

  只要我们发展的成员足够多,摄影师社区就会成为《人民画报》取之不竭的内容源泉,同时,它也成为“人民画报”旗下所有产品的潜在去处。

  投入力量扩大对读者数据库研究

  读者数据库有多么重要,只要了解《读者文摘》和《国家地理》的经营模式就知道了。但《人民画报》由于长期依赖机关、机构的邮局订阅为主要发行渠道,其读者数据库一直付诸阙如。这对《人民画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无疑是雪上加霜。

  是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把读者数据库建立起来的时候了。有了这个数据库,我们才有可能量体裁衣,专门针对读者的喜好或需求策划和制作杂志内容,而不是继续闭门造车,卡拉OK。有了这个数据库,我们才能进行带有情感色彩的、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这种推广方式肯定比那种漫天撒网式的宣传更有效果。有了这个数据库,我们才有了和广告客户对话的平台——广告客户在我们杂志上投放广告,所看重的无非就是我们的读者资源。“你的读者是谁”,比“你的读者有多少”对广告客户更具吸引力,也因此,才更是你的经济命脉之所在。

  结论:旧品牌新面貌

  到目前为止,我所讨论的都是副产品,但其实我最关心的,是《人民画报》杂志本身。一本杂志的成功,当然离不开足够的财力支持、完善的营销体系以及稳固的经营管理,但产品质量才是永远的核心元素,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去提升它的形象,扩大它的影响,但是,没有上乘质量,它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衰亡。

  所以,让我们也来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吧!让《人民画报》的内容变得稍稍专一一些,读者变得稍稍“窄众”一些;要有更少但更好的图片,更多独家原创、独具观点的文章;开本小一些,页码多一些;更现代的外观,更得体的设计,等等。让它跟上这变动不居的时代,并且一点一点地,最终演变为一本全新的杂志……

  《读者文摘》的一位作者曾这样回忆它的创办者华莱士先生,“他爱慕这本杂志,他信任它,他想让它一路走好,直至永远。”对于《人民画报》,我们也怀着这样的感情,这样的希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776-216224.html

上一篇:[转载]如何拯救新闻业
下一篇:[转载]我看大学出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