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居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艾云灿 活得明白、独到见解、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独善其身的居士。

博文

教学十年路(11)专业课

已有 7779 次阅读 2009-8-13 18:10 |个人分类:教学十年路|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十年路

 

         在中山大学独立主讲、新开设的课程教学有:

  • 本科生课程系列:《微生物学》(基础课)、《生化技术原理》(专业课)、《基因组学概论》(专业课)、《微生物生理学》(专业课)。

  • 研究生课程系列:《高级微生物学》(基础课)、《医学分子微生物学》(专业课)、《微生物药物学》(专业课)、《微生物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课)。



        本文(11)为本科生专业课之一《生化技术原理》(实验课系列)的开课通知(2005)。附件为

“绪论”PDF

 

 


 

 

《生化技术原理》课程选修通知
 
生化系各有关专业的修课同学们请注意:
 
一、       你需要了解我是谁?
1995年底,我调来中山大学工作(副教授、出站博士后)。当年我还只是生化系的一名年轻教师。在我面前的都可谓是生化系的开山元老们。十年过去后,我现在已生华发。除了一位老系主任还在岗外,其余当年的老教授们均已退休。时光荏苒,我已经成为现在岗教师中的一位“老教授”。
十年来,我长期在中山大学从事本科生必修主干基础课程教学。所授学生超过1200名。大概一半学生崇拜我的教学敬业精神和授课技巧。另一半学生,则十分厌恶我的教授方式。大概一半领导很肯定我的努力。另一半则极力诋毁我所做的一切。因此,我是唯一一位从来都没有得到过人人皆有的“教学奖励”的教师!?
我建议你在开始考虑选修《生化技术原理》之前,想清楚了再选。选定了就要坚持下去!
http://life.zsu.edu.cn/try/YUNCAN/ 上有关于我的活动编年史。
 
二、       你需要了解课程基本内容?
    我们主要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及余冰宾博士开设课程为蓝本。
 
三、       你需要了解课程教授方式?
讲课突出重点,启发引导,学生参与为主。你们不要指望我会按照你们已经习惯的那些通用办法来逐字逐句,照本宣科的讲课,一个填空一个选择的考试。
这是一门实验技能课,可是以理论课方式来讲原理。你是否能够“背下”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将来能否设计实验,能否动手操作。
书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能讲的我不讲,你能看懂的我不讲。
 
四、       你需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1、买书。
2、看网站内容预习。
3、看我讲课的整体考虑大纲(http://life.zsu.edu.cn/try/YUNCAN 艾老师-生化技术原理大纲)。
 
课程总体描述——
“理论讲授为主(30学时),见习实验为辅(6学时)”。
理论课教材:采用新版高等院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材《生物化学实验技术》(余冰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6页。重点讲授蛋白质柱层析分离纯化、电泳检验技术:
(1)蛋白质生化大分子制备的常规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原理,技术要点,关键填料选择原理,简介Pharmacia市场新产品及适用性能优缺点;
(2)蛋白质生化大分子的常规纯度检验,常规SDS-PAGE电泳技术原理,技术要点。简介Pharmacia高压双向电泳和毛细管电泳等新技术原理。
见习实验课:采用艾云灿等已在国外发表系列科研论文成果为示范演示:
Bio-Rad FPLC高效液相层析仪仪器原理,性能参数,操作要领,电脑界面软件使用指导。
 
  
 
 
 
2005学年第二学期《生化技术原理》课程表

生物化学系   生物技术应用专业    03年级    学生60人

        星期
节次
10-11
 
16:10-17:35
 
 
 
 
 
10-11节)
1304
艾云灿
 

 
生物化学系   生物技术专业    03年级    学生39人

        星期
节次
10-11
 
16:10-17:35
 
 
 
 
 
1304
艾云灿
 

 
生物化学系   生物技术A    03年级    学生48人

        星期
节次
10-11
 
16:10-17:35
 
 
 
 
 
1304
艾云灿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104-249176.html

上一篇:教学十年路(9)教育技术
下一篇:教学十年路(12)镜子
收藏 IP: .*| 热度|

5 杨秀海 陈国文 徐建良 王立 梁占学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