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肌 SKELETAL MUSCL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portmuscle

博文

运动是个好东西 精选

已有 13555 次阅读 2020-7-25 09:3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运动是个好东西

史仍飞/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过着没有体育运动的生活。后来只是一部分理想主义者因对“身体崇拜”的观念,才发明了体育运动这种东西。今天我们无论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讨论运动,参与运动都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社交方式。大量的科学研究也从整体、微观方面提示了运动与机体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支持运动的积极作用。体育运动俨然成了一种休闲、社交、健身、科研、产业等,甚至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运动俨然成了一个好东西。

运动有哪些益处?



各种运动教材及读物,都已详细介绍运动对人体积极作用。生活中大量例子也从反面佐证了缺乏体育锻炼的害处。我们从小接触的体育教育课程,也是让我们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只是随着远离校园之后,这些知识依然还在,但却因诸多原因让很多人无暇顾及运动健身。

运动如何影响机体的生理过程?



“生命在于运动”,从本质上来说人体运动是人类机体的本能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机体健康发展和体能增强的重要途径。

运动应该生活化

适量运动与合理营养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认可和推崇,也就是说要求我们除了保持合理的饮食,也应该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锻炼身体。但是,紧张的生活节奏、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可利用的运动场馆的匮乏已经让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运动锻炼。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保持身体健康并不意味着要在健身房花费数小时;运动并不仅仅穿上运动服装、带上运动器材进入运动场馆的烦琐过程。

运动健身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应该溶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对运动健身的理解可能因人而异,对于一部分人也许意味着运动场上的速度和力量;或对于另一部分人在健身房大汗淋漓;也或许是简单的散步和修炼。

 

运动科学的路还很长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对机体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数。运动不是一招一式的把式,就单一方式或单一动作去探讨运动对机体的积极作用,如同盲人摸象。 运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身心负荷,以及人体多系统的综合效应,甚至关联人文、自然环境等因素。也应该清楚,运动不是万能的,应因人而异;甚至对于小动物,如小鼠进行游泳、跑台训练干预也不是都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最初运动科学主要探索运动能力的奥秘,以及如何提高运动能力,通过动物实验及人体的测量等手段,目的是为竞技体育服务。但现实中,科学的归科学,训练还是依赖运动场日复一日的摸爬滚打。尽管这其中也不乏科技服务训练的案例,但距离科学化训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到了今天,正如诸位大佬高呼所言“大众体育健康和体育产业到了爆发及井喷的时机”,可是在新冠疫情的面前,无论竞技体育、各种赛事、大众小众的健身都受到极大的影响。但科研工作者探索运动奥秘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且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体育科技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目前运动科学也随着生命科学的推进,进入运动组学、精准运动科学的研究。就说说一直处于热门领域的减肥与脂代谢的研究,从整体,到组织、细胞、分子等研究真的是铺天盖地,各种机制的描述也是天衣无缝,可是当一个需要减肥的人回到现实中,我们唯一给到的建议还是“管住嘴、迈开腿”,到头来,减肥理论还是停留在文字版本,该胖的还是照旧,除非有高度的自律。


我相信,多学科的交叉探讨运动科学将会是一个趋势,也会最终解决困扰人类缺乏运动的问题,为健身运动提供指导。只是目前研究代谢归代谢、组学归组学、训练还是归训练。

我很欣赏那些在一线运动队训练的教练们,他们能发现训练中的问题,也需要有好的办法解决训练困惑,只是日复一日的训练计划、赛事任务等占据了太多的时间及精力,他们是运动训练中“渔工水师”。而多数的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运动是个好东西,运动也很简单,但运动科学的路还很长。你不用担心你的球技不好;不用担心运动装备不全;也不用纠结究竟早晨运动好,还是晚上运动好的问题。记住挤时间找空隙,激活自身的肌肉才是硬道理。写完了,没有什么更好的题目,就用了这个。

(文中图片来自下述的参考文献)



1. Contrepois et al., 2020, Cell 181, 1112–1130

2. John A. Hawley, et al. Integrative Biology of Exercise. Cell 159, November 6, 201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4215-1243524.html

上一篇:如果想吃糖,那就先运动吧!
下一篇:曾去过那里——巴尔的摩
收藏 IP: 101.45.53.*| 热度|

25 许培扬 刘钢 文端智 李东风 梁洪泽 徐耀 王德华 郑永军 李方和 黄永义 高建国 范振英 雒运强 刘全慧 李毅伟 张鹰 杜占池 朱晓刚 李剑超 孙颉 张磊 农绍庄 石晓燕 孙义亮 胡泽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6 0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