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南方冬季室内冷的原因”再论

已有 3913 次阅读 2015-1-30 15:35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南方冬季

“南方冬季室内冷的原因”再论
作者: mirror (*)
日期: 01/29/2015 21:14:30

引子:微信上有朋友传来一个帖子《凡客倒下,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什么启示?》其中有一段说做白衬衫的事儿:
Quote
陈说:
开始我没觉得做好一件白衬衫是难事,凡客已经做过1400万件衬衫。但一旦你开始聚焦和认真审视,难题就来了。。。。。
曾经凡客光是衬衫部门就有200多人,现在负责衬衫的团队只有7个人,他们主要的工作是设计、版型、面料、跟单,而衬衫的产品经理实际上是我。我们先确定了新疆优质长绒棉作为面料,接下来,我们陷入了痛苦的对白衬衫的设计难题,不管怎么做,哪怕是抄,都复制不出大牌白衬衫的气质

这些一个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最后都是中国制造根本的浮躁。以前我们对产品提出质疑,合作伙伴给我拿出各种质检报告,说制造符合国家标准、欧标、日标,但符合标准和用户体验是两回事。这些事让我意识到,我曾经生产出的服装都是垃圾
这是凡客CEO陈年的反思,镜某以为很不错,至少是知道有个叫凡客的品牌了,以前真没有耳闻。

言归正传。科网上的帖子,浮躁的也有,但更大的问题是“失焦”,所谓焦点不准。
为什么只有中国南方室内的冬天这么冷?,内容是比较实在的百姓生活的话题,捧场的人也不少,但在镜某看来,文章还是不佳。第一篇帖子的结论大约是在说“一言以蔽之,南方的寒冬,采暖不是问题,建筑保温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这样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我国建筑标准要求太低所致。为什么建筑标准水平过低?绝非经济原因,保温材料成本摊到建筑面积上才几十块钱,而是源自标准制定的理念缺乏前瞻性,现行标准缺乏全职人员定期的专业评估与更新。”

镜某的看法有些不同。专业上的事情大概不是问题。消费者不懂还有专业人员的存在。制定标准缺乏前瞻性也不是大问题。问题的本质在于行政部门、行业协会是否有提升建筑产业档次的心气儿。没有这样的理念,没有敬业的精神,就会犯上面的“没觉得做好一件白衬衫是难事”的错误。

“建筑保温”的提法大约不好。贴切的说法应该是“隔热”、“绝热”。改善建筑的绝热系数是一个因素,提高住宅的密闭档次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改善、提高建筑标准并非是个小事儿,主要还是经济的原因,绝非摊到建筑面积上才几十块钱的事儿。

南方建筑保温性能太差是由于夏天太热的缘故。主要思考要对付过热的因素,因为过热会中暑死人的。到了北方,热不是问题,而冬天会冻死人的。比起死人的问题来,舒适就是次要的因子了,尤其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商品经济也有问题。现在市面上商品的过度包装就是商品经济的弊病。

比起墙壁来,窗户的“隔热”一般更差。所以窗户的问题是个大问题。国产窗户基本上没有好的设计。这也与上边提到的做衬衫是一个道理。玻璃做了双层之后,窗户框架的隔热问题就凸显出来。要都压下去才好。但是国产窗户框架的隔热不是很好。密封又是一个大问题。一般国人建筑的密封和换气做得也都不很好。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南方冬天室内冷”的问题也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解决了,提升室内温度才有可能做到,不然的话损耗太大,消费不起。绝热好、密封好的建筑必然要使用空调。每个房间里需要有一个吧。国人建筑往往又没有放置空调室外机的设计。一个挺好的楼,一挂上空调室外机,就全没有样子了。时间长了空调室外机也很不安全。

其实“中国南方冬天室内冷”最大问题是被窝里也不暖和。这个现象是南方特有的,北方人没有这个感觉。理由也很单纯,这是因为温度低下带来的相对高湿度。高湿度带来了结露现象,这些会发生在棉被的空隙里。这样一来,棉被的隔热空隙就形成了很多“热管”,使得棉被的传热系数变大,让人感到棉被也不暖和了。这是所谓的物理解释,也是“南方冬季室内冷的原因”本质所在。

但是这些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要让人们知道舒适的生活是要有代价的,不是“每平米加几十块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凡客老总这样聪明的人在做衬衫的问题上都要犯错,一般人、一般的行业中的“错误”就数不过来了。“错误”问题解决后,下一个阶段的问题就是嗜好的选择了。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仍然处在“求温饱”的阶段,还没有到达“求舒适”的层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64116.html

上一篇:张尧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下一篇:“模板”的吐槽
收藏 IP: 99.90.71.*| 热度|

4 吕喆 李宇斌 翟自洋 贾绍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