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在
《要搞清楚教师的职责与奉献》中说得不错。只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些差距。在历史上,老师这个角色应该是“师傅”的形象。“教育”及“培养”几乎谈不上,主要要靠“修行在个人”。
对于镜某的说法,林老师问:我们的任务不是
教育学生与
培养学生吗?大学的任务就是这个呀。
镜某以为不是。对后代(新人)的教育有两个模式和两个阶段:不学也得学的强制性的阶段和模式,以及修身在个人的、师傅型的阶段和模式。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既有人体发育、人脑成熟(时机)的因素,也有传授内容的特征。
教育、
培养的说法,只是适用于前者。而对于后者,
学才是核心。在人类历史上是如此,在今天也是这样。不同的是这个时期被普遍推迟到了
研究生院的阶段。概念也要从
教育、
培养转移到
学习和
(被)锻(锤)炼。大学的期间,是要让学生从被动地
被教育转变到
主动地学习的过程。如今大学里强调教师做研究,是为了让学生1)有个学习的榜样,2)有个锤炼的现场。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