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谈上看,镜某以为曹老师很年轻,不曾想曹老师 已经是过了半百的人了。
曹老师的过世,对其亲人而言是个很悲痛的事情。但是对于其本人和学校来说,也许是一件“幸事儿”——都解脱了。曹老师太“执着”了,把个人们不当回事儿的事情看得过重。那种态度已经不是在讨论物理了,是在与过去了的事情“较劲”。有些网友为这种精神叫好,镜某以为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
正常的做法是悄然无声地去“挑战”这种困难的事情,而在表面上,要做一些大众能够理解的事情。听说美国人把肥胖都定义成“病”了,在镜某看来,曹老师在做学问上也是有病的,或者说不是正常态的。
对这样的事态,在就职之后发生的,只能是“宽容”对待了。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何在就职前“甄别”出这类人实际上比发现“千里马”更有意义。
情商的问题里,有个如何处理别人意见的侧面。这个事情也是个时间的函数。也许在当时没有能处理得当,时间过后可以认识上去的
。有些事情不是这样的。
比如说信仰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个“雷区”。信仰和科学交配在一起,基本上就是个“怪胎”了。这类事情,科网上也有少数的事例。比如
《赌壹万元求真像:白光单缝衍射之色散》,就是个异常的帖子。如果真是要打赌,一般是说打10块钱的,洋人说1刀。因为既然是说科学,意义就不在这个钱上。1万元对一个教师而言,赌注太大了一些。
有网友指出了“有没有可能是你眼睛有问题?”博主的回应是“博文中有两个豆丁网的链接,你亲自看一看就明白了。”显然那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镜某以为,这不是个什么科学态度的问题,而是个理解的能力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把课题提炼成为一个“物理问题”而不是“生理问题”。既然是物理问题,就不要去说人们如何“看到”的,而是要去思考用技术手段去测量。测量波长的事情总可以做到吧??镜某以为这位网友不会理睬镜某的意见的。如果能理解的话,也就不会提出1万块钱的打赌了。因为那是个必输无疑的事情。
对这类事情(网友)如何处置?镜某以为还是“宽大为怀”。但是如果有些“刻薄”的网友提出
不宽大的意见的话,让科网这个网站如何办呢?镜某以为,作为具体的操作办法,对挑战某个权威说法、主流说法的帖子,只能允许出现两次(个)。多余的要隐去、或被隐去。因为一个事情说三次,就有些“烦人”了。完全不让说也不够“宽容”,事不过三,准许挑两个公开。真理这样的事情不在于说的次数,对这个道理民科们还是能够接受的。
人会生病。迷恋重大发现、发明也是一类病。师大的田老师研究过“民科”现象。镜某不大同意田老师的结论。镜某以为
所谓“民科问题”,多是心理(精神)上的病。不过是反映在所谓科学问题上了。更多的是感觉到受到迫害了。----------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