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色》的题目起得好。好就好在让人们介于知道和不知 道之间,有个期待感。此外,起一个这样的题目,在做文上也有回旋的余地。单从参考文献的例举上看,饶老师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是对这个领域研究的发展过程,从早期有关视觉的解剖学起、乃至今天的结构分子学,对这个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汇总。
说了这么多的好话,当然也要说些不足之处。帖子的说明详细固然不错,但是陈述显得冗长、啰嗦,让读者除了记住一些典故之外,对问题的把握有些不得要领。当然,也没有必要让人们都能理解这个颜色的问题,因为毕竟这也是个难题。
维他命A的缺乏是个疾病,如果能捎带把甲醇的危害机理说一下,也许会对读者更有益处。因为胡萝卜素的缺乏带来的夜盲症毕竟还可以治疗,而甲醇带来的失明则是不可逆的了。
饶老师这篇博文的核心,依镜某的解读,应该是这样的:色觉的第一级是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更进一步地说,在视锥细胞里含有三种感应不同波长的视锥光(膜)蛋白中的一种。三种视锥光(膜)蛋白具有各自的最大响应中(重)心波长,对应着
光的三原色。视锥细胞接受自然光后,响应出三原色信号。这些信号在视网膜被加工后,通过神经传入大脑。
Quote
饶老师在结尾的原话是:
色觉的第一级在视网膜的三种视锥细胞,它们分别对不同的颜色有最大的反应,相应三个最佳波长,它们并非一般所谓红绿蓝的三原色,而是黄绿紫,这是真正的三原色。
视锥细胞中参与感光反应的是视锥光蛋白与视黄醛,其中吸收光的是视黄醛、但视锥光蛋白影响其对不同颜色的反应。人的视网膜有三种视锥光蛋白,其基因于1986年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基础是首先通过生物化学获得了视杆光蛋白的部分序列。一般各种颜色的光不同比例地刺激三种视锥细胞,信号在视网膜有一些加工后,传入大脑,经过更复杂的加工,而获得高级的认知。
也许是饶老师有些疲劳了,这一段写得很混乱。如果不被这些文字搞糊涂的话,可以说是没有认真读这段文字。
视网膜和
视锥细胞都是解剖学上的概念。因此,说有
三种视锥细胞显然是有些飞跃。毕竟在显微镜下只能区别出两类——杆细胞和锥细胞。按常识,不能用蛋白质层次的不同来区分细胞这一
层次。 “人的视网膜有三种视锥光蛋白”的说法也同样是跨越了
层次。不知道的人会混淆
视网膜的膜与
膜蛋白的膜。应该坚持视网膜上有锥细胞,锥细胞里面有视锥光蛋白的
层次排列。
“一般各种颜色的光不同比例地刺激三种视锥细胞”的说法显然也不顺。这个说法很可能是来自做色觉实验的操作现场。但是,发生在眼睛里的事情并非如此。应该说对包含着不同波长的自然光,三种视锥蛋白对其中的“三原色”波长各有不同的响应,由此产生了
RGB三种不同的信号。
问题是“信号在视网膜有一些加工”是什么样子?什么模式?这才是人们最想知道的事情吧。如果是把话题定在
说色彩感觉上的话,饶老师帖中所说的,多是些枝叶的、知识性的问题。而问题的核心,则是在得到了三原色信号之后,生理系统又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然后送往大脑的
模式。
第一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