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来自博文
与文克令教授商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镜某对这类论法不是很满意(当然,博主也没有必要让镜某满意)。不满的理由是这类议论多是从
概念出发,围绕着
概念做文章。这类做法也就是过过嘴瘾,实际上没有很大意义。作为实学的科学,需要追究实体的存在和运动规律。因此,在议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时,需要跟踪一下被投入这些领域里的货币走向。换言之,在讨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分类时,需要有个
名目上的和
实质上的区分。比如说基本粒子研究的投入,大约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个
基础研究的领域。的确,名目上是如此,也应该如此。比如说投入了10亿人民币。
如果思考只是停留在这个档次上,那就跟一般大众没有区别了。所谓学术、学问,是要跟踪这10亿人民币的走向,看看这个所谓的
基础研究究竟是如何被完成的。追踪的结果,大约是这样的结论:所谓的
基础研究,都是些
应用研究和
技术开发的集大成!!这一点,
科网上的博主曹俊应该是深有体会:做基础研究的钱,都花在了
技术开发和
应用研究上了。有些是自己的消费了的,有些是要给别人消费的。
这是一个复合结构。简单地说,世界上并没有抽象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所谓
基础研究,在实质上是给一系列的
应用研究和
技术开发提供一个
具体目标。这是一个
自洽的体系,令人羡慕的体系。当然,也是高门槛的体系。被人羡慕(嫉妒?)地称为“大科学”(非同一般的科学)。这些人在宣布“某发现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意义”的时候,不是在忽悠,而是在说这个
自洽的体系完成了。
这个模式的成功(不是指学术上的,而是获得经费意义上的)当然也要刺激其他领域的人们大家都在学习、模仿大科学成功的模式。但是这里面有个陷阱——凑出来的“大科学”本身不是个
自洽的体系。名目上的
应用研究,顾名思义,是要“用”的。比如说开发新药也罢、发现新的靶点也罢,最终要拿出来一个东西可以“用”。至于能不能用不是做
应用研究的说了算。这
不自洽,是凑出来的“大科学”的
胎记。也就是说,这样的领域不忽悠就不能生存。因此,名目上的
应用研究在实质上是一类“积累研究”、“存货研究”、“流行研究”。就好像是穿的衣服,在过去是保温暖的必需品,一家人只有出门的人才有衣服穿。如今日子好了,要多几套衣服压箱底,多几套衣服逛街、开派对。如此看来,这类研究就是“妇女服装”的模式——总是不够穿的,总是缺一件。有人敢说“妇女服装”没有用么?即便是这样想了,也不能这样说出来。说了这个世界就没有意思了。看人家穿漂亮衣服,不也是一种享受么?
做开发的,就需要有个比较明确的市场导向了。对这样的工作,政府不宜直接插手。有很多时候国人不能理解开发的研究,总是以为有个发明、有个专利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发明、专利往往是研发的结果,而不是研发的初始。
饶老师介绍的肝炎的工作,应该说一个进步。但是也必须强调这里面有不确定性(对于治疗而言)。这就好比是花钱办了一个很好的结婚仪式,新娘子换了N多的服装,亲朋好友都来捧场,等等等等一系列的事情。事过之后冷静下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就不难知道,生出孩子来才是核心的问题,其他的事情,都是虚的。这里的“生孩子”是指对乙肝的治疗药物、方法。但是,在今天,生不生孩子被叫做“隐私”,而衣服漂亮与否、仪式体面与否才是问题。为此,镜某才有
《不必急于“表功”》的说法。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