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就是加热过头了。
食糖的加热也是同样的。熔化后,再热就碳化了,也是粉末,也是 脱水。碳本身不能有液体,至少在常压下,只有固态和气态。
从这个意义上论,“保持原来成分”的修饰不为多余。
又及:熔化是人为的行为,而融化多为自然的属性。因此,作为物质属性的melting point,说融点比说熔点更为妥当。但是世道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时代,也只有随大流说“熔点”了。证据quezuo出不来,
证据确凿(zao)却可以变换出来。世道变了,可以理解孔子当年的感受。
研炭翁说碳(一)-说说“碳”与“炭”的区别是个好的系列。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从现象上论,是属于熔化的范畴。这里的“水”应该叫1氧化2氢。
日期: 10/08/2012 20:53:39
明矾是晶体,可以准确地定义融(熔)点。有水、无水明矾,也可以说是不同的物质。
溶解是从溶质的视点,溶化是从溶剂的视点。
有反应过程。粉末已经不是原来的成分了。
日期: 10/08/2012 01:31:11
固体—熔化—液体。液体表面的反应—浮在液体表面—粉末。比如最简单的化焊锡的过程, 明亮的焊锡液体变色,形成一个“皮”。分离出这个皮就是粉末状的东西了。
当然,没有氧的环境下不存在这个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为了突出“固”与“液”的区别,
日期: 10/08/2012 01:19:26
固态物质拟用固形物质为好。固 形物质被加热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固形物质吸热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融化。
比较特殊的例子是玻璃。说玻璃为固态在学术上不通,但是说固形则通。玻璃可以分类在固形的液态。因为形是对视觉的外表的描述,而态就有个“心”的内在了。
在熔之前,还有个软化的阶段。而融就没有没有软的前奏了。
有没有熔化为(成)粉末的现象?这是个好问。应该说可以有。前边说了,“相同成分”的修饰有些多余。因为熔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变化,不涉及其内在成分的变化。分馏现象、超过固溶极限量的成分组合的现象都应该包括在内。加热环境的指定也很重要。在有氧气的环境下熔化,很可能最后金属会变成氧化物的粉体,从语境上说,是得到了粉体。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