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熔 vs 融

已有 5038 次阅读 2012-10-10 06:27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以前论过这个熔字,国人把固体的“融点”写成“熔点”,可见没有了文化。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8/2012 02:22:40

查康熙字典,融字通镕(鎔)。“融”点是说固体融解、液化时的温度 。而字是个俗字体,康熙字典里没有。

网上新华字典的解释是【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变成液体:熔化。熔点。熔炉。熔铸。熔解。熔岩。】显然这个说法不合适。应该是“加热固体,使固体变成液体作业”。

镕是指浇铸的模子,容器之意。因此也有铸造的意思,也有“融”化金属的意思了。字大约与碳字诞生的时期差不多。碳字在康熙里也没有,是为了元素C特制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固体受热熔化为液体,有没有熔化为粉末的呢?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8/2012 20:07:20

很久以前的事情了,记忆不大牢靠。
在家里加热过明矾。那个场面是明矾从固体(晶体)到液体,然后在再变成白颜色的粉体(沫)的过程。
查资料证实了这一点。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脱水了,成分不一样了。温度并没有下来。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8/2012 20:34:56

感觉就是加热过头了。

食糖的加热也是同样的。熔化后,再热就碳化了,也是粉末,也是 脱水。碳本身不能有液体,至少在常压下,只有固态和气态。

从这个意义上论,“保持原来成分”的修饰不为多余。

又及:熔化是人为的行为,而融化多为自然的属性。因此,作为物质属性的melting point,说融点比说熔点更为妥当。但是世道到了“有知识没文化”的时代,也只有随大流说“熔点”了。证据quezuo出不来,证据确凿(zao)却可以变换出来。世道变了,可以理解孔子当年的感受。

研炭翁说碳(一)-说说“碳”与“炭”的区别是个好的系列。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从现象上论,是属于熔化的范畴。这里的“水”应该叫1氧化2氢。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8/2012 20:53:39

明矾是晶体,可以准确地定义融(熔)点。有水、无水明矾,也可以说是不同的物质。
溶解是从溶质的视点,溶化是从溶剂的视点。
 
有反应过程。粉末已经不是原来的成分了。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8/2012 01:31:11

固体—熔化—液体。液体表面的反应—浮在液体表面—粉末。比如最简单的化焊锡的过程, 明亮的焊锡液体变色,形成一个“皮”。分离出这个皮就是粉末状的东西了。

当然,没有氧的环境下不存在这个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为了突出“固”与“液”的区别,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08/2012 01:19:26

固态物质拟用固形物质为好。固 形物质被加热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熔化,固形物质吸热变成液态的过程称为融化

比较特殊的例子是玻璃。说玻璃为固态在学术上不通,但是说固形则通。玻璃可以分类在固形的液态。因为是对视觉的外表的描述,而态就有个“心”的内在了。

之前,还有个软化的阶段。而就没有没有的前奏了。

有没有熔化为(成)粉末的现象?这是个好问。应该说可以有。前边说了,“相同成分”的修饰有些多余。因为熔化是指物质形态的变化,不涉及其内在成分的变化。分馏现象、超过固溶极限量的成分组合的现象都应该包括在内。加热环境的指定也很重要。在有氧气的环境下熔化,很可能最后金属会变成氧化物的粉体,从语境上说,是得到了粉体。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20929.html

上一篇: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弥)的工作
下一篇:如何审美?如何理解授予某人炸药奖的学术意义?
收藏 IP: 12.249.230.*| 热度|

2 朱晓刚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