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老师的
中国制造----仪器设备化道路上的三大障碍帖子的回应依然在增加,可见这是个
热点。
有位陈老师有这样的意见:【“开发出自己的设备”就包含了能力的开发。只有拥有了相应能力,才能开发出自己的设备。】这个档次的理解就很浅薄了。对装备这类的东西,需要区分“拥有实物”和“虽没有实体,但具有制造能力”这两个事情。说得更明确些,是否具有能做出世界上第一台、比以往设备性能指标更高的设备呢?这样的事情在中国,应该是少而又少。镜某寡闻,不知有具体的事例。有知道者,请给出几个事例来,让镜某学习一番。
言归正传,回到鲍老师的原帖上来,镜某以为,【从物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上来说,这是限制我们深入发展和创新的第一个原因。】是个过于理想化了的“故事”。大科学工程的立项,必须是要对物理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有一流的把握,但是所举的事例是STM,很小的一个项目,与对物理学的把握基本上没有关系。甚至在获得了炸药奖之后,人们对STM的机理也不甚了解。但是不了解不见得不能当工具来用。这一点,需要批判中医的人们借鉴一番。
STM的
关键技术是什么?鲍老师帖中言语不详。大约人们能看到的绝大多数文章都是这样,这不能怪罪鲍老师们。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没有见过这个现场。1982年格尔德·宾宁及海因里希·罗雷尔在IBM位于瑞士苏黎世的苏黎世实验室发明,两位发明者因此与恩斯特·鲁斯卡分享了
198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事情都是大家知道的,不是新闻。是什么事情、技术,使得两位得以成功呢?换言之,探针技术本身并不新颖,压电陶瓷技术也不稀奇。是什么促使了STM的成功呢?
教育,在本质上是要告诉后人,这其中发生的故事。洋人那里是科学创造的现场,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自然会传到当地的社会里,为后人所知、成为研究所的传统、积累。而同样的事情跨越了几万里,故事就有些走样了。就只剩下了“英雄传说”了。唐僧之所以要去西天取经,就是为了避免只知道些“英雄传说”的故事。费劲取经,是为了找回故事发生的过程,重新体验那个故事。
又跑题了。也不必卖关子了,STM的成功是得益于8086CPU的功绩。比如一个xyz各点的信息,加起来就是100x100x100=1百万个数字。要得到Si表面7x7结构的图案,大约要处理这个信息量。按STM装置的规模,不可能配置一个VAX计算机,因为那时的计算机是天价。做探针的人在世界上有无数,因为唱机就是“探针”的原理。但是,用廉价的计算机处理测得的数据、做出图像的人,正是宾宁和罗雷尔。什么是关键技术呢?这个就是
关键技术了,虽然是借来的。但也不妨成为关键。
为什么要提出“创新”?因为人们知道有STM这样的故事。但是,由于国人只是听到了一些“英雄传说”,所以那些“创新”也是跑了调的曲子,成了一场政治上的表演。
对于这些故事,鲍老师们不知道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不做这样的事情。但是蒋科学们却是做这样事情的人,至少镜某是这样看的。科学史、科学哲学可以讲,但是现实当中发生的事情也要跟踪。官产学的事情,不能只有利益代表的声音,也要有站在中立立场上评论的人。
“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说法有合理的一面。如果只考虑运输业、只考虑短期的经济效益,的确是如此。但是如果考虑到培育起自己的造船业的话,那就要思考自己造船了。
而今天中国的科学,实际上就是“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的一个翻版。可以说
关心科学的人,包括科学界的人士、官界的人士,他们思考了很多,也想得很好,但是唯独没有考虑
科学本身。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