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再论大学与和大学外科研所之间关系

已有 3482 次阅读 2012-5-7 15:27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 饶老师, 外科研所

再论大学与和大学外科研所之间关系,以及饶老师博文的读后感。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07/2012 02:03:07

这个题目其实没有什么可论 的了。不过有几篇文章(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关系一流大学的“核心价值”和“金科玉律”,《美国名校》中关于德国马普学会的评论对中科院是否有启发?),很多人不能理解其意义,只好再提一遍。饶老师的文章是科学和教育改革的基层尝试:五年北大生科发展格局构建,算是对第一个任期的总结了吧。其核心是在委婉地表达想再任的心情【更换院领导可将未来工作做得更好,我继续做北大教授。】。需要声明一下,这不是什么出自“恶意”,如果镜某也有投票权的话,镜某也会赞成饶老师再干一任。

Quote
王老师的核心主张是:
校园文化是教育的“灵魂”。中科院这样长期与高等教育脱节,不利于自身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国家人才队伍发展。
这是个相当精辟的、有高度的认识。这一主张,在曹老师博文中也有言及
Quote

这一咨询报告建议,“马普学会的研究院所应该并入附近的大学,其研究人员应该成为大学的教授,并享有所有随之而来的特权和责任。”
。饶院长要建一流大学,也是深刻地理解了“校园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并且挺身投入重建这种“校园文化”,这些无疑是可钦可佩的。

马普的体系里有近一百个研究所,一个所的预算规模大约是两千万欧元。同时德国还有个研究体系亥姆霍兹联合会组织结构,下属十几个“研究所”,一个所的预算规模是两亿欧元左右。这就是所谓的国家实验室的级别了。这类大的“研究所”,在洋人那里也是要分出来处理的。而在中国,除了军工体系的研究院之外,这类大型的“研究所”与小的“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所都归中科院来管。这在全世界来看,也是个异常的状态。铁道部“异常”,老百姓都知道,这个行政部门迟早要被废掉。但是科学院的“异常”为什么就没有人来指出呢?

Quote
正如饶老师所说的那样,
国家要求北大清华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而如果我们条件远落后于国内其他科研机构,那么优秀的年轻人会去其他单位就职,北大生科成为国内一流都很难、更遑论国际一流。虽然北大很支持生科,但学校经费毕竟有限,尤其是与几个主要的科研院所相比。一般人以为北大经费多;实际上,可以挑出中国科学院4个经费多的研究所略加比较,其经费加起来超过北大全校获得的国家研究经费。近五年来,国家科研经费不断增加,北京、上海有关生命科学的大多数研究所,其一个所的规模相当于北大生科院、研究性质也基本相似,然而经费都高于我们,有时甚至高出几倍。而农科院和农大的植物学科近年科研经费增加很多。这样,我们在五年中的挑战没有减小而是不断增大。

饶老师们对现状的认识不错。但是就如何改变现状的方略上看,还是眼光短浅了一些、目标还是小了一些。“面对经费困难,我们尽力从海外和国家获得了经费支持”显然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唯有北大清华等大学去合并一些科学院的研究所,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一流大学的捷径。“教育部主导两校生命科学的改革试点、设立两校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确是一种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并不能改变“我们的挑战没有减小反而是不断增大”的局面。既然是舍得一身剐了,干脆发动“舆论”分解科学院吧。如果嫌分解过激的话,不妨说“融合”。如何能实现大学与科学院研究所的高度融合?从人、从学位授予权上“卡”就是了。一边有钱、一边有人,结合起来就好了。

大学和科学院,在科研、教育和就业这三个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从学生的利益方面看,教育和就业是个大问题。科研的目的固然有“赶超”洋人、给国人“长脸”的一面,同时也有通过科研教育、培养新人的一面。“校园文化”在此起着科学院研究所不具有的作用。重要的是学生们之间的切磋互动。这个过程中出现新的刺激,新的苗头。个体的学生可以说是“傻子”,在老师看来,但是学生的群体就不然了。一年几千学生的“流水”,是校园文化永葆青春的源泉所在。研究所的平均年龄与大学的一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68173.html

上一篇:【是不是应当取消科学院授予学位和带研究生的资格?】的思考
下一篇: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的IPO:Facebook 眼看就要上市了,怎么玩?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8 曹聪 刘进平 张玉秀 刘鹰翔 徐耀 蔡子微 朱志敏 曾庆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