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人之“物化”

已有 3293 次阅读 2011-8-29 11:3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异化, 人性, 物化

没有读过这本书。但吴嫂能如此力作书评,不应几句不妥。 (59350) 
Posted by: mirror 
Date: February 21, 2007 09:48AM 

“The World Is Flat”也许理解成“席卷”更为妥当些。这对应着当年殖民地运动的“帆卷”。 

金融资本的运作是这场“席卷”的驱动力。这个驱动力是种“物化”了的东西,这时人也被“物化”了。当年国人的学者们讲“异化”、讲“人性”,讲老马,虽然都不着调,但是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说量子力学,很多人都可以承认不懂、不能懂。但是说到国人的“理论家”们不懂老马,很多人就不服了。说理科的事儿不懂,人们容易服气,但说连文科的也不懂,不服啊。 

近来有机会与十岁的孩子交流。很困难。曰:听不懂镜先生的话。由此可见,能明白老马讲什么不为多数。因为从老马的高度看,大众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十岁的孩子。对国人研究老马的,镜某首先要问读的什么版本。读汉译本的,一概免谈。 

人有精神分裂症的病,据说别的动物里没有此病。“异化”和“人性”,也是个“分裂症”。这个“分裂”体现在“工作”向“劳动”的转化。这年头,连搞科研的人也是“劳务”关系了。 

对于抽象的、多数的“人”,“物化”是当然的,合理的。而到了具体的个人,“量子化”的效应就出来了。这个人要么生,要么死。不可能60%生,40%死。财富平均值的增加,并不是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也有增加。因为“平均”是个抽象的东西,很可能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平均”的。更况且人们对“增加”的评论(价)是基于“增加”的感觉。 

科技和教育的一篇里,吴嫂讲得不错,属于是“理科”的思维了。科技和教育投入管不管用?这个是个难题。有多难?看看教育孩子就知道了。有多少过来人的孩子家长可以“自豪”地讲其对孩子教育、培养是成功的呢?可是话又说回来,又有多少东方的孩子家长不是拼命地投入呢?政府对科技和教育投入的道理,也不过是如此。 

经济活动一方面是人的活动,另一方面是资本的活动。这都是“物化”了的东西。在这里面要追求“人性”本身,恐怕不可能实现。可以看得到,但是达不到。这或许就是现实。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80720.html

上一篇:饶毅们还是认为“院士”是个个人的名誉
下一篇:饶老师又说“胡话”了?
收藏 IP: 12.94.77.*| 热度|

1 张玉秀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