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禹老师来“叫板”镜某了(
科学网咋了?),其实用这样的题目不好,“矛头”直接对着镜某就是了。
第一的“指责”就是:霍金的《时间简史》发行了近1000万册,张老师的《物理相因子》的得到1000的点击与35个推荐又算得了什么呢?然后就是一系列的“类比”:
Quote
是不是凡涉及某一专业知识的就只有本专业人士才能看、才能欣赏?照这样的理论,不是文学家就不要看小说、诗词,更不要评论小说、诗词?不是搞影视的,就不要看电影,不要评论电影?
霍金的书的畅销一个因子是有个“好书名”。
时间+历史的说法,就让人感兴趣。因为人类这种动物对时间、对历史有种特殊的感觉、感受。说“空间简史”就不行了。当然,能出售上千万册,也是因为书的内容好。可读性与懂不懂是两个问题。从大众读书的消费性、消遣性上看,懂不懂都不是问题。因此,《时间简史》的销量并不是意味着人们都疯了,而是又一次证明了人类这种动物对时间、对历史的特殊关心。相比之下,《物理相因子》的行文和题目就大不一样了。两者的比较好比是
相对论与
洛伦兹变换。关心
洛伦兹变换的人比关心
相对论的多了,事情就奇怪了。
精英们的“毛病”是有时候有意无意地混淆不同的概念,误导大众。相反,大众的“毛病”就是分不清不同的概念,仗着人多就来“胡搅蛮缠”。同样是看小说,对大众来说,就是个消费的过程,其评论也不过是消费(化)终端的“排泄”部分。而文学家(文人)们看小说,就要算作是文学“创造”、作品“生产”过程里的原料投入部分了。
虽然大众的“毛病”是区分不清不同的概念、不同的层次,但是并不妨碍有部分大众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另有一部分大众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说得绕一些就是:
没有心眼儿并不是等于缺心眼儿。这是有自知之明的部分大众,除此之外的就是单纯的“缺心眼儿”了。什么叫单纯的“缺心眼儿”呢?这里有个例子
Quote
不清动车与高铁的区别,但两者的特点都是速度很快的高速列车,总没错吧?!
的确是不错,但是这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因为撞车与否,几乎跟速度没有关系,跟车体也几乎没有什么关系。责任关系也需要缕清、捋顺才好。不能铁路上一出事儿,就要北京的铁道部负责、就要铁道部长负责。
Quote
“知识分子应成为公众的良知”
的说法不错。但是需要的前提是大众能够“知良”。大众如果不能够“知良”,知识分子也就无法成为公众的良知。这一点,大众不可以占居道德的制高点,单方面地责备知识分子。----------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