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来自陈老师的
从高铁事故看掌握核心技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陈老师历来主张发展国产仪器产业,这一点与镜某的认识是相同的。但是陈老师也难免落入讨论的“俗套”,在使用“
核心技术”一词儿的时候,对
具体的技术没有实体的认识。
镜某在老老年前就强调过
需要区别“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的提法。很多时候,当舆论界讲“引进技术”的时候,实际上是指“引进设备”。这次在与陈老师讨论的过程中,感觉到这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理解,在今天仍然没有被解决。这很值得教育界、舆论界的人们思考。
这里有一个对于“
核心技术”相当错误的理解:
Quote
你知道微软为什么最赚钱吗? 微软的WINDOWS系统为什么无法仿制吗? 如果你的目光只停留在硬件上,而看不到软件已经包含了绝大部分核心技术这个事实,你的思想至少落后了40年。
这应该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对于这样的认识,镜某的说法是这样的:微软问题是个
著作权、版权的问题,而不是个技术的问题。如果这两类事情都不能区分的话,就不是“落后多少年”的问题了。
商业上的成功与技术上的成功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项。这样思考的教育,是国人教育体系中缺少的东西。微软的成功是个典型的商业上的成功事例,如果是论
技术上的成功,Linux可算是一例。如果能理解Linux就是所谓的“核心技术”的话,也就不会乱用什么“核心技术”的提法,当然也就不会有出现“汉芯”系列芯片的问题的土壤了。
有这样一种思考,科学网上常常出现,以为专利是个很了不得的事情。
Quote
你知道微软的软件涉及到多少项专利吗? 软件里面有顶级技术,这对我们来说是常识了。我们搞的独门武器就在软件里面,这个东西最值钱。
这也是没有接触过研究现场人想当然的思考。
从本质上论,专利的思考并不是个技术的思考,而是一个商业的、产业的思考。是技术秘密与商业推广平衡的产物。也就是说,关键技术也不是用专利数来判定的。因为关键的专利恐怕不过专利总数的万分之一,到了这个档次,涨落的幅度很大,专利根本就不是个可靠的指标。因此,有大公司之间的专利互换事情。
当年,计算机是个关键技术,网络也是个
关键技术。干高能物理的意义之一,就是可以通过作高能物理的“名义”,进口比较大的计算机,程序,尽早接触网络世界。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些不值一提的常规技术了。但是在当初,
巴黎统筹委员会、
巴黎统筹委员会是限制这些设备、技术对中国进口的。
铁路系统也是个综合性的技术工程。其中的所谓关键技术应该说国人并没有掌握。把事情如实地告诉国人才是遵守的职业道德的规范。这些年来,
在讲实话方面,国人显得“很扭捏”,不合实际地说了很多“过分”的话。很多人也是有意、无意地被“误导”了。对于现状的认识,国人采取的是“双重标准”的态度。一方面是崇拜原装儿、进口件儿组装、“歧视”国产货,或者是以国货充洋货。另一方面,在需要的时候,却是用洋货充当国货。所谓关键技术,往往是那些知道该如何做、却又做不出来的东西。比如说
精密轴承,就是这样的关键技术。无疑是要买的东西。为了乘客舒服,车厢与车架之间要有除振结构。这也是个核心技术。国人大约就是引进了的成品、或者是成品设计。高架、隧道、铁轨、供电、避雷、运行信号,大功率变频系统、车厢、接电头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运行系统监控、售票、预约等等的,除了技术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经验的问题。
要获得经验,掏钱是个侧面,
诚意又是一个因素。过去求师、拜师的很多故事里面,都讲了
诚意的问题。如今国人学东西的
诚意大大不如改革开放初期的那一代人了。这是全世界洋人教师们的一致意见。也就是说,国人在真本领还没有学到手的时候,尾巴已经翘起来了。
安全连锁的设计不能说是什么
核心技术,也没有什么
关键技术可言。这类事情只要是肯做,都可以做出来。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安全设计的思考、思想。而这些,都是些经验积累的东西。这些东西变换成数理符号(很可能是“梯子符号”),就是软件。编程中有没有错误,如何验证,也都是需要人力和负责精神的。的确,如果用发卫星的那种方法,这次事故原因的列路信号体系中的错误是可以被发现的。应该说卫星和铁路的思考模式不同。铁路开发的责任和成本都要低于卫星的。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应该说是个大量引进的三十年。还没有功夫消化和吸收。但是大量的摄入(吃进)已经给人们带来了一种错觉:以为吃进去了就是消化和吸收了。尤其是出现了一些靠政绩吃饭的人。他们的大量存在,也助长了人们产生这样的错觉。动车改进的部分镜某没能看到,“改恶”的部分却看到了。飞机和洋人列车的座号是两维座标的:数字123和拉丁字母ABC的组合。这样找位子方便,也容易知道座位的位置。但是国人的座号却都“继承”了传统的办法,一维序列排列,从一到一百多号依次排列。继承传统也不带这样做的么!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