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论化学的非科学性》

已有 2321 次阅读 2011-7-9 19:11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化学, 非科学性

别玩儿玄的。你试着给俺读一下《化学的非科学性》,或者《炼丹术的科学性》。不过再此之前,你还是先把“科学性”定义清楚一下。 

这个不难。《论化学的非科学性》 (102035)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4:28AM 

1)化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就是元素了。 
2)因为半衰期的原因自然界里存在的元素一般认为是到铀为止,。 
3)因此,超铀的元素的合成,超重元素的稳定性是一些人们关心的问题。 
4)如何能合成?谁先合成了?如何命名?这类问题比较微妙。至今112号元素还没有名称,有些更高的元素,有合成的发表,但是是否真实尚有争议。 
5)这不,一个“八卦”的空间就出现了,也就可以论论“化学的非科学性”了。 

至于《论炼丹术的科学性》,这类题目有很多博士论文,不必镜某再操心了。 

把“科学性”定义清楚一下很有必要。大约可以有几种定义法。当今时髦的是“操作”定义法。按照某种规定的程序作出来的事儿,被叫做“科学性”。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某种规定的程序”。它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这一点,是镜某与“科学原旨教”信奉者的区别所在。 

施耐庵如果活到今天,不会比绝大多数的博士智力差。他老人家告诉人们,“反诗”是“读”出来的。同理,中央的精神,也是从文件的字里行间里“读”出来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镜老:这是你对化学的理解还是在调侃? 

你也“天真”,不愧是搞宇宙的。 (102048)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6:04AM 

不用“智慧”,《论化学的非科学性》还能如何论? 

的确, 
引用:
象到底有多少种元素,如何合成等问题,与“原子核”更有关系,不属化学 。但是寻找有机超导物质的,是搞化学的人多还是搞物理的多呢?

引用:
化学的科学性在于原子里电子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解薛定谔方程。哪天发现什么“元素”与电子有关的性质不能用这个方程解释了,才可以论“化学的非科学性”。
的陈述,属于“脱离现场”的纸上谈兵了。 

理由多是后来“补”上的。“补”上的这个东西,往往被叫做“科学性”。与当了皇上之后,“补”上的怀胎时就如何如何也差不多。 

就拿您的哈伯常数来说吧,几十年了,改了几版。如果这也是“科学性”的话,那就不要嘲笑人家执政党的“科学性”了。因为人家不过是几十年中多改了几次罢了。 

“科学性”这个东西,玩科学的人不用。它是专门为了不会玩的人的需要而编排出来的一个东西。 

如果化学是人经营的一个专业的话,那么其中就一定会有“非科学性”。如果解薛定谔方程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话,恐怕搞化学的都要失业。以您的头脑,不会认为“试一试”也是属于“科学性”之内的事儿吧?这一点上,工程的技术选择中恰恰是有“科学性”的,而不是“试一试”的形态。而科学上的大项目,往往是“试一试”的形态。比如发一颗天文的观测卫星,用钱无数。往往是几种项目、课题共用一个卫星。其理由之一就是因为“试一试”形态的风险。 

赛马也可以论出个“科学性”来。但是这个“科学性”与赌徒们的心态能否一致呢?另一方面,也可以论出个赛马的“非科学性”来。如同论证饮酒的“非科学性”、或饮酒的“科学性”。都可以当作大学生辩论的题目,但是没有很大意思。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老兄,如果只能用一句话表述化学的话, (102051)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6:23AM 

元素就是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了。专业一哈就是原子分子说了。 

原子分子不是物理学家的“专利”,恰恰是化学家的“发明”。之所以叫“发明”,是因为那时侯还没有人能够看到原子分子。因此,对于原子分子的概念的“发明”,与其讲是“科学性”,不如讲是“迷信性”。 

也就是讲,如果认为人类理性作业的法则是基于脑生理的反应,那么这个反应是具有一贯性和稳定性的。其中的“科学性”与“迷信性”是两个波函数,如同sin,cos,一样的东西,差个90度的相位。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您可能不能自觉,但这的确是被“洗了脑”的认识。 (102057) 
Posted by: mirror 
Date: August 06, 2007 07:10AM 

引用:
当年发明原子分子的人虽然看不见这些粒子,但这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的“预见性”。

对看不见的东西也可以“坚信不移”,洋人还是有文化基础的。“迷信”是个革命后的说法,其本质就是个“信”字。“信”的大脑生理反应,人人都差不多。不同的不过是所信的内容之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信”的状态可以不变,而所信的内容可以变化。 

引用:
这并不是“迷信”,而是科学的“预见性”
的表述是个“犯了忌”的表达方式。您别以为亚里什多德的原子说也是什么科学的“预见性”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63328.html

上一篇:镜子围脖:婆媳
下一篇:比如键盘字母的排列,就不是“科学性”的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4 张钫 zzjtcm anonymity DXY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8: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