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傍晚暴雨,很多是“水泥森林”生态的必然。
日期: 06/23/2011 21:49:20
很值得做些考察。科学的用处也就在于此了。
一个是气象上的必然性,一个是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设计。必须有个“滞水”的系 统。不然的话,降水直接奔排水道,不堵、不积水才是怪事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那些人的“智力”根本就不够用的。平均和局部的数据不可胡乱用。
日期: 06/23/2011 22:21:15
一个高铁速度的理解都搞不定,这样的积水自然也搞不定了。
暴雨与成灾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问题是各处的雨水都跑到一处去了,这就是设计上的缺陷了。比如说立交桥的设计,城市中水泥、道路覆盖面积的增大,都会造成“人为”的灾害。
排水管道不是问题的根本。就如同堵车不是因为路不够宽的道理一样。国人的脑力不够,以为堵车是因为路不够宽。结果就修路了。这是典型的发展观滞后的表现。当北京、上海人修高架桥的时候,美国人在拆高架(波士顿)促发展。
至少需要两种思考:减少、抑制流量的峰值和增加排水的能力。而修路、增加地面覆盖率,则恰恰是与减少、抑制流量的峰值相反的作法。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58873.html
上一篇:
立委围脖:对于用户来说,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下一篇:
京沪高铁首趟列车的“速度问题”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