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关于“科学”和“中医”

已有 2769 次阅读 2010-3-9 20:06 |个人分类:镜子医疗卫生专栏|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中医, 科学

关于“科学”和“中医”,两个坛子里都出了代表性的文章, (51081)
Posted by: mirror
Date: January 24, 2007 04:02AM

很值得比较一番: 从历史角度看“科学”与“伪科学”, 方舟子就“否定张仲景”事件接受Tom访谈实录

两个都有些道理,选择哪个是读者的自由了。言“科学”是五四以来的“时髦”,这个发音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回响。“科学”一词儿给用臭了,只有换一个称呼才能解决问题。

“科学”与“伪科学”争论,其意义在打口水仗的立场之外--法学的立场。从法学的观点看,只有54年的宪法不丢人。其余的都有问题。54年的时候,民国的法学精英们还在,所以做出的宪法象样子(但与实际不符)。那以后,文科基本上是“残废”。比起“反革命”来,“伪科学”的概念危害并不是很大。

信仰的问题,在中国是个很微妙的问题。方、何属于“信仰科学”的一派了。执政党也是属于“信仰科学”的,因为信仰“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是正确的,所以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云云,属于背着坐标走,永不谬误的句子。

镜子的意见是:“信仰科学”与“信教”的结构是一样的,人脑的精神状态是一致的。这个见解属于学术界的常识,但是“信仰科学”与“信教”双方都对此很不满意。尤其是“信仰科学”的一派,因为自以为是高于“信教”的一派,所以对此见解的反应也就更强烈些。所谓“不可调和”就是一个代表事例吧。

如果仅仅把科学当成有用的东西来看、当成科技来看,那就失去了科学原本的意义。天文学、粒子物理学等等,基本上(根本)没有“用”的意义。科学的意义在于“得有”。不是京城里的人对于“得有”的理解可能不够。这个词儿发音“deiyou”。至于用不用、有用没用,那根本就不是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当年搞“人体科学”,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科普”与“教普”,都是一个模式的东西。不信科学傻--这是信科学一方的说辞,不信教傻--这是信教一方的说辞。对这“一”类人,是无法调和。而且这个“不可调和性”也是有学术理论保证的。

《科学成就健康》的名字起得很好。问题是什么叫做“健康”。对于“健康”,那个“谁”有个标准的定义。从这个定义看,科学无法成就健康。科学的作用在于诊断。即便是如此,及时诊断的要求往往也是办不到,最终只能是死了之后的病理解剖。到了治疗,科学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也就是对于感染症有很强的控制能力。而对于非感染性的疾病,就有些束手无策了。当然,有人不愿意听这样的描述。所有可以用到的招数都用上了,怎么能说是“束手无策”呢?殊不知,“所有可以用到的招数都用上了”本身,恰恰是“束手无策”的具现。如果不愿意听“束手无策”,那就叫“放手无策”好了。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看,科学带来的产业进步,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的更大的精神压力。商业广告的“压力”,与传销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个压力另一个方面是来自人脑自身的结构(包括脑生理)造成的。赌博上瘾,不安的感觉、要健康的欲望等等就是这类脑生理的具现。

要健康的欲望,在中国就是“补”了,在西洋不过是换了说法,叫“supplement”而已。信药膳和信维他命,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的。这时,问题就不再是科学与否的问题了。把商品换成货币是第一重要的。这一点,连黑猩猩都可以理解。

如果手头很宽裕,买本《科学成就健康》应该很不错。镜某也打算搞一本来看看。如果只能买有限的书,《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概是这个名称)是个不错的书。和谐社会里,最大的“敌人”应该是这些心因性的疾病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301386.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mirror-中医号脉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 湛韬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