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立委推荐:张诗群 - 魂牵一世生死情

已有 5345 次阅读 2009-12-14 11:53 |个人分类:立委推荐|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如果插图不能显示,请移步星湖阅读图文版:
立委推荐:张诗群 - 魂牵一世生死情 (13156 bytes)
Posted by: 立委
Date: November 28, 2009 05:19AM

【立委按】这是一则感人至深的真实爱情故事,由张诗群以报告文学手法撰写,发表在《芜湖日报:真情版》(2009年八月18日)。张诗群文笔细腻流畅,值得欣赏。故事的主人翁是立委的三伯父及其初恋爱人。那是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之际,出身书香之家的三伯李敏生正值弱冠之年,英俊倜傥,才气过人。虽然由于战乱,李大家族日渐衰落,敏生的书生意气不减,是胸怀理想的热血青年。敏生由父母包办,与当地的名门望族谢家订了一门亲,未婚妻谢邦宁知书达理惠中秀外。自古以来,包办婚姻的当事人往往没有机会品尝爱情的甜蜜,更少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可李敏生与谢邦宁的爱情则是异数。这对恋人情投意合,诗文唱和,生死两茫,爱情不朽,演绎了一场跨世纪的生死之恋,阅之令人动容。 

共同的理想是他们爱情的基石。国难当头,李敏生决定加入了新四军抗日。谢邦宁对心上人的果敢行为又是自豪又是担忧,写道:“独自倚闺楼,怵欢心内揪。喜将雪国恨,痛定报民仇。勇猛为夫性,安全是妾忧。盼来年获胜,抵去夜常愁。” 三伯回信说:“儿女缠绵须要缓,江山美丽不能丢。他年高唱凯歌返,永抵春闺独怵愁。” 

在信息爆炸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样的篇幅较长的真情文字很容易淹没在互联网大海里。因特别转载于此,与更多的朋友分享。希望将来某一天,有导演慧眼识珠,把这样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搬上银幕。 

~~~~~~~~~~~ 

魂牵一世生死情 

张诗群/文 


2009年清明节是个阴雨天,繁昌县繁阳镇范冲村西边的一片山岗地浸润在连绵的细雨中。此时,一位高大儒雅的老人在一座新修不久的墓前久久站立,墓碑上方镶嵌着一张精致的烤瓷遗照,年仅17岁便已病逝的谢邦宁在相片上绽开美丽淡然的微笑。老人用感伤的眼神一遍一遍缓缓打量自己为她拟定的碑文:故妻李谢邦宁之墓。然而陪伴他的当地亲友们都知道,相片上的秀丽女子并非他真正意义上的妻子,老人却深情怀念了一辈子…… 

 


== 1、不曾见面的订婚 == 

1927年秋,李敏生出生于繁昌县旧县镇(今新港镇)小磕山一户书香门第,其父李应文曾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归国后因时局动乱回乡办学,培养了一批知识青年,在当地是名噪一时的教育楷模和爱国名士。在严谨的家风和得天独厚学习环境的熏陶下,李敏生渐渐成长为聪慧灵敏又充满正义感的俊逸少年,李应文对他疼爱有加,期待李敏生早日成家立业,光耀门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小磕山沦为敌占区,日军得悉李应文在当地的影响便对他进行抓捕,逼迫他出任繁昌县长,以配合日军对繁的统治。一天深夜,李应文乘机逃脱,连夜携家带口迁往他乡,继续在无为黑沙洲、横山等地设馆办学,这期间,李敏生跟随父亲一起过着动乱不宁的生活。 

李敏生的姐夫佘之涛是父亲的得意门生,此时在范冲给一个姓谢的大户人家当私塾先生。谢家是繁昌有名的开明地主家庭,抗战初期为新四军供应过粮食和日用品,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和妻子葛慧敏当年曾在谢家的小洋楼里结婚居住。谢家的学生中,老二谢葆初家的长女谢邦宁最为优秀,不仅容貌出众,知书达理,而且多才多艺,思想进步。姐夫佘之涛特别喜欢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学生,回家与岳父李应文商量,眼下战乱不停,祸福难测,不如给李敏生订门亲也算是早日了却一桩心事,如果谢家答应联姻,对两家来说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李应文对谢家的开明威望早有耳闻,加上佘之涛对谢邦宁的百般赞赏,自然十分高兴,催促佘之涛出面说合。 

1940年春节,在姐夫和父亲的张罗下,双方家长互换了谢邦宁和李敏生的庚贴,按照当时的礼仪,给一对不曾见面的小儿女订下了终生。此时,李敏生刚刚14岁,谢邦宁也只有13岁,两人都懵懂年少,情窦未开,对订婚这件事并没有太多感受。 

 
(年轻时的李敏生) 

 
(李敏生与父亲女儿合影) 


== 2、初相见,情意难舍 == 

1942年,谢邦宁以优异成绩考进了设在泾县的皖南名校安徽省第十二临时中学。因一直跟随父亲四处奔波而几次中断学业,1943年春,李敏生在姐夫佘之涛的建议下,被父亲送到繁昌县原马仁乡中心小学读五年级,这时,李敏生和谢邦宁带着几分神秘与好奇,开始了书信往来。两人虽然年幼,却都聪明伶俐,又受过很好的教育,书信格式都是诗词短章,文辞华美,情真意切。他们在信中互致问候,相互了解和鼓励,谈论理想和人生,很快,两颗年轻的心充满了对彼此的好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情感的幼芽开始萌动。 

1943年,为抵制日伪办学,谢家与当时繁昌县的另两户名门望族共同出资,在中分村创办繁昌县初级中学,李敏生以名列前矛的成绩连跳两级,考入繁昌中学直接上初二。李敏生把这个好消息在信中告诉了谢邦宁,谢邦宁也非常激动,两人约定,利用暑假期间谢邦宁回家时在中分村见面。 

这次相会是李谢二人一生中仅有的会面,它的美好和珍贵谱成了一曲凄美的绝唱,让李敏生一生都难以忘怀,一生为之心心念念。任凭时间消逝得多么久远,这份情感也从未在李敏生心中褪色消减。 

7月的中分村绿野平畴,清风拂面,夏日山林的宁静柔美让两个青春无限的年轻人沉浸在纯真浪漫的情怀中。这是李谢二人的初次见面,此时的李敏生已长成一个挺拔英俊的小伙,谢邦宁也已出落成温婉美丽的女孩,乍一相见彼此都被对方的谈吐气质深深吸引。此刻他们才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婚约是多么幸福而美好的一件事,带着深深的喜欢和爱意,他们穿过中分村的山林田野,沐浴着阳光清风,聆听蝉噪鸟语,他们谈学习谈友情谈抱负,一切都如梦境般美好,一切都像天地未开般纯粹,眼中一切都是彼此的影子,两颗青藤一样年轻的心,盛满了幸福和爱情。 

一连四天,从太阳还未露脸开始,谢邦宁就悄悄从家里出门,步行五里山路赶到中分村与李敏生相见,直到太阳落山一天星光,两人才依依不舍作别。四天中,在树下,在林荫道旁,爱情的甜美盈满了相会的分分秒秒。有一天,他们觉得言语再也无法表达彼此的情意,于是一路跑到县城,找到一家照相馆,肩并肩靠在一起照了一张合影作为爱情的见证(后来,这张合影也在行军途中遗失)。他们商定,等到抗日战争结束和大学毕业,他们将用婚礼来庆祝胜利,然后,要永远生活在一起。 

分别时刻,两人都情不自禁泪流满面。1943年8月29日,李敏生在繁昌中学写下了离别时的情景:“伸手互拂泪不净,无言只有咽噎音。唯期早日清秋去,但愿及时腊月临。”他希望秋天早早过去,寒假快快来临。 

但是,这一分别,竟是永别。后来李敏生才知道,这次相见也许只是老天爷的怜悯:在这个曾是自己未婚妻的女孩离开人世前,老天爷准许他见她一面,与她相识。他和她的缘分,只有四天。 

 
(李敏生近照) 


== 3、把她的牌位娶回家 == 

战争局势越来越严峻,学校已无法正常开课。日军的侵略激起了繁昌人的愤恨,1944年1月,在取得谢邦宁的同意后,李敏生加入了新四军皖南支队繁昌大队。谢邦宁在给李敏生的信中说:“独自倚闺楼,怵欢心内揪。喜将雪国恨,痛定报民仇。勇猛为夫性,安全是妾忧。盼来年获胜,抵去夜常愁。”李敏生深感谢邦宁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回信说:“儿女缠绵须要缓,江山美丽不能丢。他年高唱凯歌返,永抵春闺独怵愁。”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和高昂的激情。 

1944年4月,国民党川军144师投降日寇,繁昌成了敌占区。这年秋季开学,谢邦宁带着弟妹们去泾县第十二临时中学报名,但此时十二临中已满员,为了和弟妹们在一起,谢邦宁又带着弟妹去了附近的黄田培风中学就读。1944年12月,谢邦宁突患伤寒,同学将她辗转运送回家后,因为当时繁昌沦陷无法延医,经乡村郎中治疗无效后于发病的第二天去世。这一年,她刚刚17岁,正是花朵初开的年纪。一个对爱情充满遐想和憧憬的女孩,未及盛放便已凋零。 

噩耗传来,仿佛惊雷击顶,李敏生彻底呆了。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那么美丽那么纯洁那么让他深爱的谢邦宁居然已经永离了人世!他写道:“遥知卿病逝,山岳似崩倾。吾笨竟后殁,汝聪何早行?顿脚如锣响,捶胸若鼓鸣。断肠观遗照,洒泪忆昔卿。”声声血泪字字悲情,刚刚品尝到爱情甘醇的李敏生瞬间跌进了苦痛的深渊。 

父亲李应文与李敏生商量,既然已经订婚,那么谢邦宁就是谢家的人,生不能作李家的儿媳,死也要进李家的祠堂。李敏生对父亲的仁厚充满了感激,他含泪采纳了父亲的建议。1944年底,李家的花轿吹吹打打地抬到了谢家,李敏生将谢邦宁的牌位虔诚地放置在花轿中,像迎娶新娘一样,将谢邦宁的牌位接回家,安放在李家的祠堂。面对着她的牌位,李敏生心潮翻滚,他深深地鞠躬,在心底一遍一遍诉说着他的思念和哀伤。仿佛,他所有的青春梦想都随着谢邦宁的离去而消逝了。 

 
(永远青春的谢邦宁) 


== 4、思念陪伴他转战南北 == 

谢邦宁去世后,李敏生一度异常消沉,为了离开这片伤心地,1945年,在父亲的建议下,他改名李若非,先后进入狮子山第二联立中学和无为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十分校学习,抗大毕业后,他被分到新四军七师政治部,之后,李敏生跟随部队戎马倥偬,转战南北。日本投降后,解放战争期间,李敏生一直在部队从事训练改造国民党被俘军官工作。军中征战艰苦卓绝,他先后经历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等许多生死攸关的大战役。 

战争的紧张激烈是可以让人忘却缠绵的回忆的,但是每当夜深人静,谢邦宁的身影就会在李敏生的眼前浮现,四天的相会场景无数次在他心头回放,他生命中最美丽的四天已成为李敏生一生永久的怀念,他写诗词纪念她,他一次次在梦里和她对话,醒来却是泪洒枕畔,惆怅满怀。1949年5月上海解放的第二天,李敏生站在原国民党上海港口司令部的大楼窗口,他看着马路上正在游行庆祝解放的大学生,不禁热泪盈眶。他想,如果谢邦宁还活着,以她的成绩一定考进了大学,她应该也会在他们的行列中,穿着学生裙,梳着齐耳发,挥舞着拳头高喊着口号,也许,她会回头向他展开甜蜜的微笑。想到此,李敏生悲伤得无法自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1月,他随部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27日,他和战友们在补给不畅、粮弹不足的情况下,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血战长津湖,以伤亡一万多人的代价歼敌近一万四千人,扭转了朝鲜战局。 

1952年底,李敏生从朝鲜轮换回国,1953年2月,奉命与经亲友介绍并订婚的戈国秀完婚。戈国秀是李敏生的同乡,家境富裕,曾和李敏生一起在父亲的学馆里读过书,容貌俊美,温良贤淑,当时在县委组织部工作。戈国秀早就知道李敏生和谢邦宁的婚约,她十分同情两人的遭遇,也非常理解李敏生时常表露的忧伤心情。 

婚后,李敏生和戈国秀育有三女一子,虽然长期两地分居,但彼此相敬如宾,产生了深厚的感情。1956年,戈国秀调到杭州市轻工业局任职,结束了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1957年次女出生前,夫妻俩商定孩子出生后取名为“宁”,以纪念已经离逝13年之久的谢邦宁,后来,因李家亲属中有人同名,戈国秀对李敏生说:“敏”这个字是你与邦宁订婚和上学交往时用的名字,女儿就叫“敏”吧,对邦宁也是一种纪念。李敏生非常感动,妻子知道谢邦宁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这么多年来,谢邦宁活在丈夫心中,也在她心中播下了种子。 

1965年冬,李敏生转至合肥,在国防光学研究院从事激光反导弹工程的大气传输研究工作,从办公室副主任职务升至研究室主任、书记,直到1987年离休。 

离休后,南征北战漂泊了半辈子的李敏生终于清闲了下来,他开始愈发思念起家乡。戈国秀提醒他说,打听一下邦宁的墓还在不在,回家后也好去看看。

掐指算来,离谢邦宁去世已近半个世纪。中间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等许多波折,当年地主小姐的墓有没有遭毁,能不能找到,对此,李敏生已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几年后,反馈来的消息让李敏生激动难眠,谢邦宁的墓,居然还在。 

 
(李敏生与妻子戈国秀及女儿合影) 


== 5、她是他永远的妻 == 

2001年8月,戈国秀突发脑溢血去世,享年74岁。李敏生怀着沉痛的心情在繁昌老家为老伴选址安葬。而隔山相望的范冲村西,则安眠着自己的另一个亲人谢邦宁。生死两茫茫啊,回首这一生的际遇,想到爱人们此时长眠青山泉下,与他阴阳两隔,李敏生悲从中来。 

祭拜完老伴,他又来到谢邦宁的墓前,看着那荒芜的坟茔,墓碑上是一串谢家侄儿的姓名,李敏生内心酸楚,想想自己儿孙满堂,谢邦宁却是玉殒香消,孤寒凄冷地长眠地下。几十年前那四天的场景又不断地浮现眼前,他仿佛又看见她清秀的面容,又听到她清脆的笑声。李敏生五味杂陈:她曾是他的未婚妻啊!他必须要为她做点什么,就算自己大限来临,也不会再有遗憾。 

回家后,他找出他一直珍存的谢邦宁唯一的一张照片,拜访了合肥所有能做烤瓷照片的地方,但大多数都是与公墓捆绑订做,最后终于有一家馆所愿意单独给他做。不久,一张放大的烤瓷相片被镌刻在墓碑上方,墓碑正中是一行干净有力的行楷:故妻李谢邦宁之墓,落款是李敏生携子孙的名字。李敏生想,哪怕只是美好的愿望,他也要给她一个归宿。 

2005年清明节,李敏生来到他给谢邦宁新修的墓前,他打开随身携带的一个包裹,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取出一堆烤瓷碎片,他说那是之前烤瓷相馆给做坏了的毛坯,这都是邦宁的东西,我带来要一起埋在这里。他又取出一个小包,那是他自己的一缕白发,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既然生不能陪伴她,那就剪下自己的头发寄托心意吧。 

李敏生又来到当年和谢邦宁约会的地方,回首往事,往事如烟。中分村,北山岗,六十多年前,一个是青葱年少的英俊少年,一个是情窦初开的如花美眷,那四天的美丽,让李敏生用尽了一生的怀念去交换…… 


【采访手记】 

从合肥采访归来,细读李老赠阅的诗词,不觉得竟落下泪来。李老与谢邦宁的故事,我恨自己没有能力写得更加贴近我的感动。一位半生征战跑马沙场的老军人,他本身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他的人生,甚至他的爱情,都与中国大半个世纪以来宏大的背景有关,所以,他的故事是凝重的。 

走进李老的家刚说明来意,老人便说,我和她,只有四天。采访结束后我在想,四天和一生,这是多么奇异的一组时间概念。那四天,该有怎样刻骨铭心的心灵体验,该有怎样美好得无法忘怀的记忆?是的,现今的人们似乎越来越浮躁而功利,但是,看过李老的故事后请你相信,真情,其实一直在人间。

 


~~~~~~~~~~ 

评论 

一片云:2009-09-25 20:57:01 读后很感动,像是当代版的唐婉和陆游,杀手是战争和动荡的社会,同是六,七十载的相思和眷恋,彻骨之痛是一样的。 

(又读了读你前面的博文<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唏嘘不已。) 

余元杰的博客:2009-09-25 23:16:27 人间真情,感天动地! 

感天动地!令人动容唏嘘!一个人一生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是一种缺憾,而传世美好的爱情却往往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造物的不公与人生的多舛!美丽动人的爱情绝唱在你真情款款的文笔下复活美丽!感动!喜欢!欣赏!学习! 

博主回复:2009-09-26 15:04:00 李老的故事很曲折也很感人,但写得比较匆促,还没有尽笔力。谢谢你喜欢! 


转载自《张诗群新浪博客》:[blog.sina.com.cn] 

From sanba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278509.html

上一篇:mirror - 科普一下傅立叶变换
下一篇:mirror - 说?还是不说?说不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