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老师问QR二维码的事儿,镜某代劳一番。
码字的动机是因为好久不码了。
讲解条纹码二维码的历史固然是个切入点,但感觉有些偏技术性,少故事性,还是讲些研发的背景故事为好。
首先是
做事情效率化的视点。这个视点/想法应该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了。劳动效率提高后,省下的时间做什么呢?一个是消费在上班往返的路上,一个是消费在社交网站或电视里。反正没事儿晒太阳、乘凉的时间、场景是不多见了。
条纹码是代替手工输入的方式。一维码由于只是一个方向的顺序排列,在识别上没有困难。这里的困难是指解码所用时间和识别的正确率,
在各种读取环境、姿态等的条件下。一方面是这类代码不宜过密、过长,另一方面又要装入很多内容,当然人们就会想到用2维码。但对2维码的识别就有些困难了。这个困难就是
解码速度慢,因为不知道要如何识别读入的信息。
在技术上,有如何能装更多的信息和如何能更快地解码两个方向。在多数人是沿着第一个方向思考,而日本电装(
DENSO,丰田车公司的系列公司)的
原昌宏的思路在于如何能解决第二个问题。这个思路明确地反映在二维码的名称上,QR是英文快速响应的字头。应该说原昌宏的思路是个正确的思路。很多时候,人们做事情时,都不见得是在正确的、合理的思路上。
如何才能快?QR二维码三个角上的标识是关键。让机器识别二维码的坐标后,解读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二维平面的定位需要有三个点。这三个点的模样如何来设计?原昌宏等是花费了力气的。他把各类印刷品都找来,从不同方向扫描,作黑白的二值处理,分析黑白排序的占空比。最后得出结论:黑白间隔比为1:1:3:1:1的比例定位的时,在印刷品中出现的概率最少。因此,作为定位用的三个点的模样,采用了3个单位长的黑方块外有1个单位长线宽度的白框,然后外边再有1个单位长宽度的黑框模样,形成一个总长是7个单位长度的四方块。不论怎么切割,这个符号的黑白间隔比例都是1:1:3:1:1。有这三个识别符号放在二维码的三个角上后,解码的时间响应就可以很快,比同时代的技术要快20倍。
对于认识/理解
什么是问题的课题,在科学领域里比较好认识/理解。比如说宇宙的话题、生命的话题,这些“大”问题几乎都是永远正确的课题。而在技术领域里,识别
什么是问题的事情就有些难度了。到了人类社会里,
什么是问题的事情几乎就没有解了。国人教育里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不去培养人们认识技术领域中的
什么是问题的事情。
有时镜某在想:若是在中国,能有如此好的发明的人将会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待遇呢?有个叫
倪志福人的前例,他发明了
倪志福钻头的东西。几十年后,当人们重新审视倪志福钻头时会发现:钻头是问题么?也许是个问题,但是在机加工的领域里,至少不能认为钻头的刀口是个大问题。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