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聚变研究获重大突破》看上去没有什么毛病。但比较一下《核聚变研究获重大突破》,就会有一种被忽悠了的感觉,有些像“海参炒饭”的结构。
“制造出比太阳中心温度还要高的氢等离子体,并且稳定燃烧了1分多钟”听起来也不错。但是这里面还有个密度的问题,而且这是个核心的问题。因为与太阳相比,温度不是问题,时间也比不过。唯有密度,或者说是在
高温高密度条件下,才好比较。
“物理学家认为高约束模式是未来核聚变电站的最佳工作状态”很不靠谱。因为聚变技术与未来核聚变电站的最佳工作状态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事情,物理学家也不能“越界”说事儿。
“这项突破显示中国聚变研究的
发展速度把其他国家远远落在后面”。其实事情的比较需要有个好的指标。“发展速度”甩人家几条街的说法意义不大。毕竟一般人不去比“发展速度”,而是比较发展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常识里,一般比较谁有钱,而不是说谁挣钱快。
“中国在合肥启动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HINEG),目标是用核聚变技术生成世界最强的中子束。 ”的提法显然也不对路数,属于打哪儿指哪儿。强中子束流的做法有N多种,唯独核聚变产生的技术最差。中子束流对炉体材料的损伤与要长期束缚等离子体的初衷不符合。
“当两个氢原子核聚合成一个氦原子时就发生聚变”的可能性皆无。因为两个氢不过是两个质子,与He的两个质子+1~2中子不符。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Alcator C-Mod托卡马克聚变堆由于美国联邦政府削减预算而在9月关停。该反应堆在运转的23年中曾创下众多世界纪录,在运转的最后一天,创下最后一项世界纪录——最高等离子体压强。”其实告诉人们,创造了那么多的世界纪录该被关时也还是要被关掉的。
“中国还着手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常规核电站建设计划,大量的投资可能造成CFETR这样的大型实验项目能获得的资金减少。”作为政府的预算,研究和建设的钱包不是一个,不可能因为有常规核电站建设计划,而影响了核聚变研究的投资。
以上是分析报道。下边是介绍核能的事情。核能最早是来自裂变。而且裂变能量的利用是来自做新型炸弹。做的时候人们也没有多考虑,如同青年男女的热恋时期一样,顾不得那么许多了。结果是生出了个“怪胎”。当然这一切都可以怪罪到纳粹头上。但是反省一下,也有科学界自身的原因。裂变之后人们想到的聚变,发现聚变是太阳能量的来源。裂变则是地热的来源。裂变原子弹之后又有了聚变型的氢弹,威力可以说是更大。做原子弹的人没有想到有几十发核武器在大气中爆炸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大约到了70年代,人们认识到了蘑菇云的产生会使地球变冷(那时还不是热的问题
),好莱坞等出过关于核战争后人类复活的大片儿。
使用裂变的理由很多是来自军工的需要。如果真是正常的企业投资,大概核电站的事情是不划算的。但是很多东西不是由企业自己掏钱,所以做核电站的费用就显得较低了。价钱的事情,始终有个
外部化的问题。比如汽车的公害问题,主要是因为消费共有、公共财的成本没有记在消费汽车人的头上。这样造成了有车人占便宜了,车的普及就被加速了(有便宜不占王八蛋法则)。整个城市就被非人性化了。比如北京,基本上就是个“废都”了。
等离子体(态)有两个特征:宏观的中性状态,微观的电荷载体的自由运动。一般的物态只满足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不被满足。即便是第二个条件被满足了,往往粒子的密度只是气态物质的密度,高不起来。在太阳里可以高起来是因为有重力的约束(拘束),而地球上没有这样的条件。用磁场来拘束/控制离子体的设想就应运而生了。一般说,国人的
发展速度虽然快,但是到达的座标位置大概落后洋人一代人的时间。也就是说迟了20-30年吧。洋人几十年没有做出来的事情,国人也会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乐观往往是因为年少不经事儿、年少轻狂。
裂变由于使用重元素,有人担心使用的年限问题。毕竟重元素的储量在地球上不多,在宇宙里也少。因此要考虑原料无止境的轻元素的聚变。但是看看恐龙的灭绝,镜某以为人类也是有种灭绝的危险。因此,这类核聚变的努力也是“徒劳”的。但因为是人类,徒劳的事情也是要做、或者说是喜欢做的。比如男女之间,徒劳的事情是绝大多数。即便是成功了,也不过是亿分之一的成功率。因此核聚变的努力也是一类
宿命性的东西,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