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我相当于多少只恐龙

已有 5704 次阅读 2012-4-11 10:09 |个人分类:研究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球, 恐龙, color, 房子

  上一篇博文“恐龙迁徙过程对地球转轴倾斜的影响”中,我提到一个设想,就是在恐龙时代,地球上始终能够保持至少300亿只恐龙的数量。博友们对此感到疑惑,我在这里以我自己为例,分析一下,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人所占用和消耗的资源其实是会比一只恐龙要多的。
  当然就我个人来说,体重70kg,每天大概吃1kg的食物,这当然无法同一只恐龙相比。然而环顾四周,我发现除了我的身体以外,我还住了房子,开了汽车等,这些恐龙是不可能享受的。因此估算的时候还要考虑这些其他的因素,粗略进行归类如下:
  一、我占用的质量
   1. 房子
  我住在市区的公寓8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地面厚度0.3米,地面体积共有24立方米。墙壁高3米,厚度0.2米,除去与隔壁邻居共用的墙壁,墙壁体积大约18立方米。因此墙壁加地面总的钢筋混凝土用量约为42立方米。按照钢筋混凝土比重2500千克/立方米来计算,则我住的这套房子总质量为:105,000千克。考虑到我家一共三口人,故平均每个人分摊到房子的质量为35,000千克,这已经超过很多大型恐龙的质量了。
  2. 车辆
  我自己有一辆车,质量不大,1,100千克。平均到每个人也只有300多千克。
  不过要考虑我们还要坐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车、地铁等,这些工具也会给我们增加不少重量。全广州市公交车按15,000量计算,每辆公交车质量为8,000千克;地铁地铁列车大约100列,每列质量为240,000千克;广州市常驻和流动人口1300万,则平均每个人大约增重12千克。
  当然地铁车站有建筑,每个地铁站大约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全部使用钢筋混凝土,则其质量达到50,000,000千克,地铁站总数大约100个,其质量共有:5,000,000,000千克。另外还要考虑隧道建筑以及铁轨等,大约10,000千克/米,共230*2千米,则隧道总重量为:5,000,000千克。平均到每个广州市民,大约为400千克。
  对于汽车而言,还涉及到公路、立交和隧道。广州市公路总长度大约500千米,每米大约100,000千克,总重量达到50,000,000,000千克。平均每个人增重4000千克。
  3. 其他
  包括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的工厂所需要的建筑设施、办公楼、商业建筑等,这些由于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地区,因此比较难以估算。但由于数量很多,估计平均到每个人身上,也会增加不少重量。大致应该跟交通差不多。
  也就是说综合上述三大项目,估计就我的案例来看,我占用的质量大约为45,000千克。与恐龙时代最重的恐龙相当,或者相当于至少三只肉食的霸王龙。
  二、我消耗的能量
  以恐龙每天吃200kg植物,每千克植物含有150千卡能量来计算,每只恐龙每天消耗的能量为:30,000千卡。
  1. 汽车消耗
  我的车每天消耗大约4升燃油,相当于40,000千卡能量。这只是已经提炼好的燃油,事实是,从开采石油到提炼加工,再到运输到加油站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效率都不可能达到100%,且每个环节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因此还要考虑效率问题。按照50%效率来计算,则消耗的能量为80,000千卡。
  2. 电、燃气等
  我每月用电150度,每天用电3度,相当于2,700千卡。按发电效率50%,燃煤开采以及运输等效率50%来计算,则大约相当于消耗了10,000千卡能量。
  每月用液化石油气大约20千克,相当于每天用0.6千克,消耗能量10,000千卡。该能量消耗效率比较高按70%来计算,则相当于实际消耗能量15,000千卡。
  3. 公共交通、房子、衣服、食物加工等消耗的能量
  按照前面质量增加计算,大致可以估计这部分消耗的能量可以用自身消耗能量的1/4的比例来计算,即将增加我的能量消耗大约为30,000千卡。
  这样一家三口人所消耗的总能量为:135,000千卡能量,平均每个人消耗能量40,000千卡能量。
  这超过了一只大型草食恐龙消耗的能量。
  三、结论
  从上面粗略的估计来看,我的个头当然比恐龙小多了,但是就我所消耗的资源来看,已经超过了一头大型恐龙所消耗的资源,基本相当于三只霸王龙消耗的资源。
  当然如果我能够过上美国人那样的生活,估计我可以消耗更多的地球资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557974.html

上一篇:恐龙迁徙过程对地球转轴倾斜的影响
下一篇:从旅客拦飞机看人类已经离不开机器了
收藏 IP: 202.192.46.*| 热度|

6 武夷山 鲍得海 郑祺 叶华 zhangcz07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