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xianhua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xianhua

博文

从前降暑记 精选

已有 578 次阅读 2024-9-3 10:3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近日,四川盆地成为全国高温的核心区域,成都的电网负荷也创历史新高,地铁开设纳凉区供市民避暑,川西避暑景区及路上拥堵,有市民拍到7个太阳同框,如此等等与高温天气有关的热点话题几乎天天不断。开学前,家长们多数出于盼望“神兽归笼”而拥护教育局坚持按时开学的思路。没想到孩子们开学第一天上学才半日就接到通知说放假三日,一时争议不少,有人肯定教育部门的决定人性化,也有人认为现在的小朋友太娇贵不应过份呵护。

四川盆地西部常年多云,因而通常夏日相对我故乡长江流域中下游稍许凉快,但今年多日气温突破40度,是自我入川30年来未曾见过。故乡的天气,自梅雨季节后就进入高温酷暑阶段,一般持续2个半月,这其中绝大多数日子的气温都超过35度。我自幼年记事起,体验了在如此酷热条件下不同的降暑模式。

几岁时住在古村的祖宅中,房子很小因而并不透风。不过房子之间的巷子基本是南北、东西朝向较为通透,有几处的巷子放着青石板铺成的石凳,主要供人平时休憩与聊天。印象中,夏天的下午光景,我喜欢躺在那青石板上凉快,这可能得益于石材优良的隔热性能。故乡的古道,除了青石板材料,更多的是鹅卵石铺成的。差不多清明时节开始到国庆节后的半年时间内,我都是光脚,行走于古道、田野、山川中,一方面是因为那个年代的物质缺乏,更多的是因为这样体感更为凉快。当然代表现代化的马路除外,上面的沙子通常粗大,太阳暴晒下滚烫的不行。我走过故乡中这些不同材质的路,就像诗中写的“太阳烘着地球/像烤一块面包/我行走着/赤着双脚/我把我的足迹/像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溶进了/我的生命”。

祠堂前面的晒谷坪,从仪式感角度来看是村里的广场,它的世俗功能却很多。白天用来晒稻谷,傍晚开始则成为村人纳凉的天堂。孩子们或在广场下的水塘中戏水游泳或追逐打闹抓萤火虫之类的,大人们则摇着蒲扇拉家常。夜稍晚许,各人拿着自家的卧具出来,几乎都是竹子做的,有竹席、竹椅、竹床等等。摆好架势前,通常去池塘或古井中吊水上来把广场浇个遍冷却环境温度。小孩们开始疲倦的时候,广场上杂音渐无,只有天上的满天星闪烁,偶尔有流星飞过。那个时候没人给我们讲星座,不过银河清晰可见,大人们只知牛郎织女的故事,却不领流星的浪漫风情,反而吓唬小孩流星是不祥之兆。不管如何,我从小就这样仰望星空而睡着并在凌晨接受露水洗礼的。据说,在我故乡的省会市中心八一广场也是如此,在那军旗升起的地方每家一块地,这就是夏日每晚的大集会。

纳凉.jpg

(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7月初,是早稻收割晚稻种植的“双抢”。如此酷暑下,只有早点起床去干农活,一般都是凌晨4点出门去田里,为了节省时间,许多家庭会安排一个小孩做饭并带饭到田中,我大概8、9岁时承担这一角色,大人们坐在田坎上吃完饭并继续干活到中午11点回家。这过程中的补水多数情形下都是喝农田附近的泉水,这些泉水通常清澈甜美,我们喝的时候要么趴着身子直接用嘴巴喝,要么洗净手后双手捧着水喝,记忆中我从未因喝泉水而拉肚子。中午回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跳入小溪中,洗去干农活粘在身上的泥巴,其实溪水经过半日日晒已如现在热水器烧出来的洗澡水了,这也止不住我一天痛快地游几次泳。相比较而言,井水还是冰凉的,我们一般会提前把西瓜浸入井水中,午休后享用。有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卖冰棍的人走过家门,我们偶尔也会买一根,不过那个时候的冰棍种类很少,似乎就只有一般的甜味的和绿豆味的。更好吃的消暑食品是凉粉,有黑色的和白色的两种,加上点糖之后就成了孩子们的美味佳肴。夏天家中做饭也不同平常,将白米煮到6、7成熟之时,把米捞出转到蒸锅中蒸熟,剩下的米汤则是这一天重要的饮品。那个年代,降暑食物基本都是来自土地的馈赠,反应了当时人们苦中作乐之精神。

逐渐地,农村开始通电,家里在客厅装了一个吊扇,是隔壁市生产的,热的时候,一家人都在吊扇下摊开席子吹风。当时电视里的广告有不少与降暑有关,如风扇、啤酒。风扇的广告有一个至今还很有印象,就是西游记取经几人过火焰山,普通扇子不管用,结果用吊扇就凉快了;我们当地的啤酒广告则在井冈山瀑布下取景,这种凉爽感似乎可从电视里跑出来了。不过,中暑的例子也常常在身边发生,轻微症状下就用中国神药——清凉油、风油精。也有个别严重的,许多老人用老法子给小朋友刮痧,过程中被刮的人非常惨痛,让旁观者也心惊肉跳。

高中三年的夏天,由于宿舍条件极差,我们几位好友同窗睡过教室的桌子、走廊、乒乓球台等等,甚至高考那几日也是如此。如今,去旅游名胜避暑从一种奢侈的享受变得很普及了。而空调也在过去二十余年逐渐取代风扇成为消暑的主要电器,其原理上归功于热力学定律,美国人开利一百多年前将其发明,中国改革开放造就了强大的制造业并让千家万户都享受到了它的庇护。本质上,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到电气化时代之前,其降暑的方式并没什么变化,忆苦思甜让我们明白,只有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可带给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可能。

2024.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7850-1449407.html

上一篇:自行车上自行乐——我与自行车的故事
收藏 IP: 61.157.97.*| 热度|

2 武夷山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3 14: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