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行政化“泛化”的自身原因

已有 6307 次阅读 2012-9-28 10:02 |个人分类:大学之道|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行政化, 监督机制, 奖励机制

      日趋“泛化”的大学行政化是由多种因素促成了。这其中既有经济依赖、权力依赖、政治依赖、合法性依赖等原因,也有大学自身系统的原因。在大学自身系统方面,促进大学日益行政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的应该是大学行政系统奖励机制缺失、惩戒机制缺失、监督机制缺失所致。
      在行政系统奖励机制方面,大学做得十分不够。对待行政系统,大学的奖励机制、方式、模式十分空泛简单。目前可以列出的是:行政晋级和目标奖励。其它的则完全套用学术系统的奖励模式:通过学术积分,获得物质奖励;通过学术成果,获得职称晋升。对于行政晋级,因为人数少,行政评价人为化影响较重,获得职务晋升的人是少数,大部分行政工作人员并不能还得这方面的奖励。对于目标奖励,则往往以精神奖励为主,实际利益为辅。大学给行政系统、行政人员定定一个“跳一跳”可以摘得到“桃子目标”,行政人员费劲完成后,上级部门则给予一个“工作不错”、“考核优秀”等的虚化奖励。这些虚化的奖励,与学术系统实惠的奖励形成强烈的反差。在中国多数大学里,学术系统的奖励是“积分制”的。发一篇文章、争取到一个项目、获得一项学术荣誉等均有对应的“积分”,这些积分在年终时,则会化作“真金白银”。一些学术积分较高的教师,甚至可以得到比其本人工资高出几倍的金钱奖励。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奖励的巨大差异,使大学的行政人员不再安分守己,而是跨出行政事务边界,进行大量的学术工作。由于行政人员,特别是有一定行政职务的人员,掌握着较多的社会资源,他们更易于取得学术成果。最终的结果是当官和做学问两不误,甚至官当得越高,取得学术成果越多。当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边界混同以后,人们看到的是当官带来的实际利益,学术人员纷纷去从事行政工作,行政人员纷纷进行学术研究,最终带来的是大学行政化的“泛化”。事实上,那些安份于自己行政事务的人,最终的结局往往很残。他们往往在退休时连个处长也没有混上,同时因为没有学术成果,退休时连个副教授也不是。在职时还有点小权力,退休后则一无所获,只落得个“空悲切”。
      在行政系统惩戒方面,大学做得更加不够。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大学的行政人员,往往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甚至因为干多会引起更多问题;干好干坏一个样,有本事的行政人员,个性往往也强,往往是最终成绩平平的人当上了处长,晋升了行政职务。同时,已经是大学部门领导的人,与所领导部门的业绩也基本没有太多的联系。问题多多的部门领导,可以长期处在领导位置上,最多是平级调动,永远得不到应有的惩戒。成绩卓越的部门领导,也基本得不到领导的重用,领导更愿意用自己熟悉的人。所以,在大学行政系统里,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行政人员政绩只与上级领导有关,与自己工作则没有太多的关联。“一切为了领导,为了领导的一切”成为大学行政系统的一个怪现象。其结果是没有人可以为大学负责,为大学发展负责;也没有人可以为大学里的部门负责,为部门发展负责。因为,大学事务,大学发展成果基本上与行政系统人员关联性不大。这种怪现象就会孳生很多大学的怪现象:行政化、官僚化、虚务化、平庸化。
      在行政系统监督机制方面,大学基本上就是缺失。在中国大学里,形式上的行政监督有很机构。比如,在学校层面上有中国共产党基层纪律检查委员会,有教师工会,有学生会;在二级机构方面,大学有审计部门,有监察部门等。但所有这些机构基本上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上没用。原因有二,其一是监督机构的不独立性。经常可见的国外大学监督机构,如监事会、审计部门、工会、学生会对学校事务质证的现象,在国内大学基本上不存在。原因是中国大学的纪委、工会、学生会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机构,大学的二级部门更不必说。这些机构怎么可能对学校行政系统产生监督作用呢?其二是大学行政系统信息的不公开。虽然有《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约束,但大学行政系统信息基本上是不公开的,或者说只对少数领导干部公开的。大学的投资情况,大学经费使用情况,大学决策细节,可以说就是大学内部人也是不清楚的。没有监督的行政系统,当然就是权力无极限的系统。行政系统、行政人员的日子当然也就好过了,因为他们掌握着大学内部的资源分配。大学行政化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只能是泛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617442.html

上一篇:大学行政化的根源是“路径依赖”
下一篇:大学行政化“泛化”的文化根源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29 陈安 刘之远 郭文阁 谢强 刘小鹏 曹聪 赵美娣 马陶武 褚昭明 唐常杰 柳东阳 吴银川 曾新林 曹裕波 陈新泉 张云 高正明 宁利中 肖振亚 刘晓松 刘占宇 刘用生 杨洪强 yxh3161 ggwwzka hudaode hunter000 bridgeneer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