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大学里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大学里办事太难了!”实际上“大学里办事太难了”不只主要发生在教师个体与行政个体之间,也发生在所有个体之间,个体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等。本来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要走上半个月的程序。等事办好了,时机已经错过了。如果把人们之间(个体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为了某一目的而发生交往并最终实现目的的过程看作是一次交易的话,则我们可以说,大学里交易本成有点高。这个问题向小里说,是办事效率底;中观上讲,则我们说交易成本超过了交往的标的;向大里说,则可以说大学已经越来越偏离大学之道。
这一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者说这一问题的背后运行机制、交易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考量再三,感觉以下几条是大学交易成本高的原因。
第一,大学组织特征的模糊性。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逐渐步入社会的主战场,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学在成为“轴心机构”的同时,大学与其它组织的交往也在加深,与其它组织的边界被消融。今天的大学很难用一个独特的组织特性去界定。其一,大学有类政府的组织特征。因之在大学交易中有了合法性机制在起作用。人们较为接受的观念是这件事是否“合法”:合乎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要求;合乎领导的要求;合乎权威人物、威权人物的要求等。大学交易中,很多成本较高的交易行为可以从“合法性”上得到“解释”、得到推辞、得到借口。其二,大学有类企业的特征。因之在大学交易中有了“效率机制”、“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人们另一个较为接受的观念是这件事是否“有利可图”:物质的、象征的、符合的利益;显著的或潜在的利益等。对明显无利可图的交易行为,交易成本一般较高,甚至交易难以成功。其三,大学有类学术共同体的组织特征。因之在大学交易中又有了“院校文化机制”在起作用。人们第三个较为接受的观念是这件事是否有利于学术、学科、学生的发展。很多的交易,往往因为不利于学科发展、学术发展而被敷衍。
第二,中国文化的潜在影响。
中国历来讲求天时、地利与人和,其中“人和”又是重中又重的条件。一般讲来,关系和谐了,事就好办了。人们为了关系,可以置原则于不顾,可以让“合法性机制”和“效率机制”失灵,此所谓当下较流行的说法“宁伤原则不伤感情”!但其反面的或潜在的含义是关系不好了,寸步难行,此所谓“没有人办不成事”!在大学中,我们经常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人们为了关系,牺牲了原来的规则。于是那些不办事、不能办事、不想办事、办不成事的人因为与领导关系好,而把握着一定位子、掌管着一个个核心部门。这些人眼中只有领导和他们的关系户。对其它人,则是卖起了官腔,一般人找他们办事,那可就难了。交易成本因之上升,甚至最后付出高昂代价也办不成事。这是当下教师们最为痛恨的事情,也是广招诟病但却难以解决的事情。
第三,人本主义、工作忠诚的却失。
大学本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地方,是尊重人、理解人、公平对待人的地方。可眼下,大学的以人为本变成了“以领导为本”,而“以师为本”、“以生为本”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教师得不到尊重、学生得不到重视,在大学中最难办成事的是普通教师和学生。一件普通的事,甚至是理所应当办成的事,到了普通教师和学生那里,却成了难办的事、办不成的事、付出高昂代价的事。这背后既有大学行政化的原因,也有大学人工作忠诚感却失的原因。大学人现在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工作的目的、工作的原则。大学人现在好像在为领导工作,为上级工作,而不是为工作而工作,为大学发展而工作。工作信仰的异化,带来了处事方式的变化。应该做的工作,应该提供的服务,成为一种寻租的工具,成为显示威权的手段。本来大学人应该有的“尊师重教”传统,变成了应付、敷衍的工作态势。有些部门甚至在上班时间聊天、上网、玩股票,也不愿为学生、教师提供师生应该享受的服务。
大学中师生交易成本高,初看起来受损的是普通的师生,但从长远看,真正受损的是大学的发展。人为地制造交易障碍的人,最终将成为大学的罪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