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岁的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卓宝熙自认为小时候是西湖畔的“野孩子”,好玩的性格是他后来创造卓越成就的重要契机;如今退休后的他,也想努力在文学领域做出成绩。
2018年,卓宝熙(右)在三坊七巷安民巷《难忘那些岁月——勘测生活回忆录》首发式暨座谈会上获“跨界泰斗”书法(受访人供图)
1961年在金堆城支线勘测岩层的卓宝熙 (人民铁道/图)
《三坊七巷风云》书影
《难忘那些岁月》书影
海都记者 吴雪薇
本月初,央视《吾家吾国》栏目专访中国工程勘察大师卓宝熙,这位我国地质工程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曾负责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多条铁路线路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亲眼见证了遥感技术产生质的跨越。谈起故乡福州,他认为山清水秀间的自由童年,养成了他好玩的性格与活跃的思维,也给予了他一副好身体。“我认为自己是个野孩子。但野孩子也能成为专家。”这位出身福州的89岁国之大家,近日向海都记者谈起了他成长于福州的少年故事。
“野孩子”玩得痛快,对念书不感兴趣
出生于1934年的卓宝熙,童年居住在大梦山南面,如今的位置,大约在西湖边的梦山路一带,那时有许多池塘与果树,风光明媚。小小的卓宝熙与小伙伴们经常到山上玩,在山顶眺望远处的水稻田,见农夫耕作,看农舍的袅袅炊烟,以及雾气蒙蒙的远山,从家门口走上两三百米蜿蜒的青色花岗岩小路,就能去往湖头街小学(现在的福州市湖滨小学)。“那时的农村小孩不爱念书,就喜欢玩。”卓老笑着说,“家乡的自然环境优越,大自然的魅力不可抗拒,它诱惑着我们天真纯朴的童心,把我们迷住了。”
少年时的卓宝熙远不算一个“好学生”,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因为刚上学的新鲜感,学习成绩还凑合;但到了三年级,1941年4月日本侵略者占领福州,学校停学了一段时间,卓宝熙与小伙伴们四处野游,用弹弓打鸟、抓蟋蟀、掏鸟窝、夜间在池塘的厕所里偷偷钓鱼……“野孩子”们对念书不感兴趣,但对玩耍,却兴致十足。“我们比城里的小孩玩得痛快,玩得自在,玩是我们的强项。”
福州沦陷期间,日寇飞机每天都低空盘旋,从卓宝熙家中的天井上一闪而过。听到防空警报时,人们都很紧张,大人都要小孩躲到床下,等警报解除了才出来。1942年春节,卓宝熙的父亲从闽南回家,带来了日军在福州的许多暴行消息。最终,大人们决定到闽南躲一躲。逃难,老福州人叫“走反”。年幼的卓宝熙跟随家人“走反”到了南靖、长泰,在闽南辗转了三年多,读了好几个小学。漂泊异乡,动荡不定的环境,根本无法好好念书。
印象最深的是玩踢柚子,高中后才收心努力学习
“印象最深的还是踢足球。”让逃难路上的卓宝熙感觉最有趣的,还是玩。那时闽南的小孩们踢的球,不是皮革制的正规足球,而是柚子。因为闽南盛产柚子,小孩们就发挥“因地制宜”的想象力,把柚子当足球踢。不过柚子并不是那么好踢的,开始踢柚子时,由于柚子很硬,脚都踢肿了,发紫且痛,要踢过一段时间才会好。不但上体育课时踢,下课也踢,下午放学后聚起来踢柚子的小伙伴,是卓老动荡年代中的美好记忆。
抗战胜利后,1945年秋,卓宝熙离别长泰的家人,随一位姓关的乡亲从厦门乘小海轮回到福州,与备考大学的二哥一起寄住在远房亲戚家,在二哥的督促下,开始每天晚上点着简陋的洋油灯,看书学习。最终,他入读私立福建学院附中初中部,后考入福州市第一中学(现福州三中)。上了高中后的卓宝熙,才开始收起玩心,努力学习。1952年9月,他顺利考入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建筑专业。在院系调整合并后,他改到上海同济大学铁路系铁路建筑专业,1954年毕业后,他服从分配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就此在工程勘察业界展开了50多年的默默奉献。
在几十年野外勘测经历中,他见惯了险山急滩和各种危险的地质状况,经常会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境。但得益于成长于山野锻造的良好身板与坚毅性格,他克服困难,先后主持了30余条铁路干线和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地质遥感调查工作。他系统总结了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判释经验,先后编著了《工程地质遥感判释与应用》等一批著作。其中,《遥感原理和工程地质判释》一书在国内遥感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填补了国内地质学空白;《工程地质遥感图像典型图谱》开创了我国独有的遥感技术。
退休后以文学再出发
烈士暮年壮心仍不已
“我算不得好学生,实在是一个野孩子。”回顾在福州的少年成长经历,年近九十的卓老强调。山清水秀的美丽福州与自由自在的少年时光,锻造了他广泛的兴趣与活跃的思维,也为他敢想敢干,敢于创新的精神奠定了基础。“不要过早地逼着孩子念书,其实玩有很多好处,也要动脑筋,可以开阔思维,还锻炼了身体。”卓老觉得,少儿时期好玩的性格,给予了他良好的身体与活跃的思维习惯,这是他后来得以创造卓越成就的重要契机。
而今,89岁的卓老思维越发活跃,在耄耋之年跨界尝试文学研究与写作,在报刊上发表散文、科普等作品,并撰写出版了42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坊七巷风云》与自传体纪实文学《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并将回忆录赠送给北京多所大中院校,及福州一中、三中、师大附中等“老八所”的同学们,勉励年轻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学好本领,为国家建设作贡献。
“退休以后技术工作的负荷减少了,思想就会显得懒散,就要寻找新的工作予以填充。”时刻保持勤勉与钻研精神的卓宝熙,寄情土生土长的故乡福州,榕城丰厚的人文积淀、“闽都”特有的乡土气息,重又涌入他的脑海。“他悉心研究并掌握了三坊七巷的历史,阅读甚广,掌握了许多史料,并且多次实地考察和访问过相关人事,热爱,且用心。我可以认定,他至少已是这方面的半个专家了。”北大中文系教授、作家与评论家谢冕在为《三坊七巷风云》所作序中表示。
“我的技术成就是在退休前,退休后也想努力在文学领域做出成绩。”这位“踏破青山,一生无悔”的高龄国之大家,一生都愿在贡献社会的探索与奋斗之路上勇毅前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