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铁路勘测生活:秦岭情缘

已有 1657 次阅读 2023-2-21 16:36 |个人分类:散文|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铁路勘测生活:秦岭情缘

信息来源:2019.01.31 人民铁道报 卓宝熙

image.png

1996年,作者在西康线秦岭南五台隧道出口留影。


image.png

1996年,作者(中)与同事在西康线秦岭隧道Ⅱ线出口合影留念。

我这辈子和秦岭结上了缘。西安至汉口铁路、西安至安康铁路均穿越秦岭,我先后三次参加这两条铁路的勘测工作,仅秦岭垭口就不知爬过多少次。


1957年,我们参加了西汉线的铁路踏勘工作,要调查几处垭口的地质情况。我们在南坡靠近几个垭口的地方找了一个住的地方——葛牌镇。


这个镇有个小学校,镇领导安排我们住在学校里,把课桌拼起来就是床铺。为了照顾苏联专家,我们用两扇大门板拼成床铺给专家休息。


为了保证专家安全,当地老乡是不让进校门的。


在葛牌镇住了5天,我们每天都要翻越一次垭口,爬三四百米高的山岭,约50公里路程,5天行程达200多公里。每天回到住处,天都擦黑了,我们精疲力尽,浑身湿透,没有条件洗澡,只能擦擦身。


离开葛牌镇那天,当地政府给我们送行,镇上所有人几乎都来了。估计他们从来没见过外国人,这次怎能不来一睹为快呢。我想,也可能是当地政府应百姓的要求,用开欢送会的形式让他们见一见外国人,以满足大家的愿望。


欢送会很简单,没有什么会场,在镇政府门口空地上摆一张桌子、几个长板凳,就成了临时会场。我们坐在长板凳上,有几个民兵在维持秩序。镇长热情洋溢地说了一些欢送的话,

接着放鞭炮,小学生手持鲜花向专家献花,一个女学生给专家脖子上系上红领巾,专家心情十分激动。

葛牌镇人口约有三四百人,特别引起我们兴趣的是这里小男孩的发型,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发型最多、最时髦的地方之一,只是藏在深闺人未识罢了。他们留的发型有一边倒的,有前面留几根的,有后面留几撮的,有头顶留几撮的,也有前后各留几撮的,还有头顶厚厚一层,像西瓜皮一样盖在头上的……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人习惯将小男孩的头发一年理一些,从两三岁开始,理到10岁,把全部头发理光,这期间怎么理都可以。


8月底,我们回到北京。


时隔30年,1987年,我们再次来到秦岭山区,这次是参加西安至安康铁路的秦岭隧道遥感地质调查。


在两年的外业地质调查中,我们前后4次上秦岭山区开展勘测工作,几乎跑遍了每一条峪(当地人把沟称为峪)、每一座山头。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我们都坚持外业调查。秦岭山区的夏天是很热的,炙热的太阳把沟底晒得像蒸笼一样。我们要经常爬山,身上背着背包,包内装有馒头和咸菜、装满水的行军壶、手锤、罗盘、工作手册、笔记本等,边爬山还要边工作,进行量测和记录。我们常常全身湿透,在那种条件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不行的。冬天寒风凛冽,在记录本上做记录都很困难,我们的手被冻紫了、吹裂了。 


秦岭山体主要是由花岗岩体、混合花岗岩以及各种变质岩组成,这些岩层经历了多期变形变质和混合岩化作用,挤压形成了肠状的独特彩色图案,就像敦煌的飞天一样。这些秦岭山区沟峪的天然壁画竟与敦煌壁画如此相似,真是造化神奇。我是搞工程出身的,对艺术和考古是门外汉,两者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就不得而知了。 

 三 

 1996年,西康线秦岭隧道开始施工,而且采纳了我们推荐的石砭峪方案。为了解隧道施工中的地质情况,我第三次来到了秦岭山区。


 我们在秦岭隧道施工现场住了半个多月,每天都进入隧道观察施工中出现的地质情况。 


 经过十几天跟踪观察、访问技术人员和工人,我们确认隧道通过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较佳,未出现较大的突水和坍塌现象。这证实了我们所推荐的方案是正确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隧道施工还是用干钻,洞内充满石粉尘。而当时,秦岭隧道施工方法、工艺水平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既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国家关心工人身体健康的具体体现。 


 以往,工人施工都是住帐篷,文娱活动很少。但在秦岭隧道施工时就不一样了,工人住的是自己盖的临时房屋和活动房屋,还有舞厅、文娱活动室、卡拉OK厅等。每天晚上,队领导带头跳舞唱歌,职工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我们还参加过一次他们大干100天、迎接国庆节的动员大会。队长文化水平不高,性格开朗爽快,虽不善言辞,但办事果断、雷厉风行。大会是在驻地的一个空地上进行的,队长开门见山就说,今天,我们开会就是要求大家在100天之内,也就是国庆节前,完成掘洞任务。我这个人天生不会说话,更不会讲大道理,我就要实际的,你们自己瞧着办,完成指标,二话不说,给你们奖励,完成不了就拜拜,问题就这么简单。  


大会开了约10分钟就散会了。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干脆的一次动员会,这样的效率让我印象深刻。


  本文图片由卓宝熙提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7140-1377286.html

上一篇:铁路勘测生活:高原“大会战”
下一篇:踏破青山青春无悔
收藏 IP: 223.72.44.*|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