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转载]散文集《难忘那些岁月》获奖读书征文赏析

已有 1042 次阅读 2023-2-13 08:19 |个人分类:媒体上的卓宝熙|系统分类:人文社科|文章来源:转载

引言


2019年6月的一个上午,正在工作的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位老者欲向我校图书馆捐赠个人著作,老人说他年事已高,听力不佳,要求加微信沟通。后来我了解到赠书者卓宝熙先生是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他退休后笔耕不辍,将自己勘测生活回忆录《难忘那些岁月》一书无偿赠送给北京多所高校图书馆,希望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019年11月,图书馆又举办了“感受激情岁月 传承大师情怀-共读《难忘那些岁月》”悦读文化讲堂活动。2020年,我又得知,关于该书的阅读推广工作仍在继续。卓老向母校福州三中捐赠图书100册,学校开展了阅读感想征文活动,并将获奖作品汇编成册。以下我们选取了部分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展示分享。



在大中学生中推广阅读该书,可寓教育于阅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变了,炽热的爱国爱岗情怀不会变,让我们把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向卓老致敬!



2020年11月



2019.10.15卓宝熙先生返校赠书交流活动



2019.10.15卓宝熙先生返校赠书交流活动



心怀祖国 艰苦奋斗 ——《难忘那些岁月》读后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祖国的命运决定我的一生。”也许正是因为有祖国在背后支撑着他前行,他才能踏遍万水千山而一生无悔 。


卓宝熙老先生学成时,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亟需修筑铁路交通。他如同所有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样,怀着报效祖国的心,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勘探生涯。在这30年中,只要祖国需要,他便义无反顾。从南到北,从山地到高原,从内陆到沿海,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他的脚印。即使身处常人难以适应的恶劣环境,如青藏高原,汤旺河畔等,他依然能苦中作乐,时而调侃自己压碎了珍贵的碗书生气十足,时而又对藏区川女斗嘴面露好奇。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无私,在困难环境中依然能笑对生活的乐观,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谈及爱国,人们往往想到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或是“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些在祖国危亡时刻力挽狂澜、浴血奋战的沙场英雄往往更容易被人们铭记于心。然而,当今两大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仍在不断深入,难道身处新时代,爱国就成了一纸空谈吗?我认为,卓宝熙老先生符合时代的爱国,为我们提供了范例。


当今信息化 、数字化已成为时代趋势,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国正步入全面小康冲刺阶段,改革开放也进入深水区。面对国际竞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在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而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现下的我们,学成之后,就要接过上一代人手中递过的接力棒,如卓宝熙老先生一样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接棒的这一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树立高远的志向,锻炼坚毅的品格。或许日后的我们不会像卓宝熙老先生一样,深入荒无人烟的大戈壁,爬上青藏高原的雪山,但他身上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倘若为了学习中的事而叫苦喊累,日后如何才能接过时代的火炬呢?把“以天下为己任” 放在心中,就等同于种下了责任的种子,前进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斗志与动力 。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和卓宝熙老先生一样,去追梦,去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挥洒汗水。我们正奔跑在祖国发展的道路上,要做追梦者,亦要做奋斗者。


福州三中高三(2)班 吴思佳


致敬卓宝熙校友——《难忘那些岁月》读后感


读此书,宛如就跨了一个世纪,回到了20世纪50年代。如果那是一个陌生的时代,但只要我一捧起这本书,就仿佛置身于其中。


卓老从事遥感地质工作达半个多世纪,踏遍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到过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茫茫无边的林海雪原,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气候湿热的东南丘陵等地区。


书中,他为读者展示了他所见过的、20世纪50年代的祖国,他眼中的秀丽河山、大好图景。但在美好光景下,也难免会有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在戈壁沙漠,作者由于干旱地区的经年风吹日晒,人变得又黑又瘦;在林海雪原,由于严寒的环境,他也曾体验过眼睛都睁不开的零下四十摄氏度地区一一无数环境下的艰难困苦他都经历过!


在作者的笔下,历史的横截面与自然的风光交融在一起,交织出卓宝熙立足本职、心系祖国的情怀,也映照出一代代铁路勘测工作者乐观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交织出一曲曲悠扬的旋律飘荡在祖国的壮丽 山河之间——这便是他眼中的世界。


于我们,那是历史书上的“ 第一个五年计划”,或仅仅是短短的 七个字,又或仅仅是历史书上薄薄的一页内容。但对于作者,这七个字却是举重若轻——是他完完整整的一段时光。


那时意气风发的少年,满怀壮志豪情的他走出了大学。那几年,他在浙江大学学习铁路专业,也在同济大学报过铁路专修班,他终于毕业了,就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如此刚刚毕业的他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投入到为祖国奋斗的事业中去,只愿将最美好的青春挥洒在烈日下、山涧中。这便是开始。


这些虽是作者个人的经历,可能于百年时光中不值一提,但同时,也是20世纪50到70年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那时的知识分子对祖国无限忠诚,很少有私心;思想单纯,感情淳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


而处在另一个时代的我,也为他们的质朴而骄傲。


尽管如此,作者仍然乐观面对生活,把枯燥的勘测生活描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在本书中,他仍记录了许多有趣的事,如小狗哈利,陕北的毛驴,坐着聊天过夜等,可谓苦中作乐。并且他也感受到了当地居民对国家修建铁路的支持与热情。在有了自己的乐观之心 与人民的帮助。即使再苦再难,二三十年间,他也攻克下来了。


一本回忆录,几多勘测情。


从卷首一幅幅珍贵的野外工作照片当中,我仿佛能看到当年许许 多多风华正茂的铁路勘测工作者的背影;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 又仿佛走进了勘测人面对艰难困苦时坚定的内心。


感谢上个世纪祖国的发展道路下有这么一些人,而我们,也会走好这个新世纪的路。


此致,向卓宝熙老先生。

福州三中高二(6)班 赖奕佳


铁路勘测的家国情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时光流转,历史的长河滔滔不息,翻腾的浪花中,不断地吟诵出或高亢或低沉的岁月之歌。四季更替,空中的星辰熠熠闪烁,灿烂的群星里,永恒地记载着既庄严又伟大的历史时刻。岁月难忘,历史永恒,只有那些忠诚于自己理想的人,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只有那些初心永恒的人,才能不负韶华;只有那些胸怀大局,把人民的事业装在心中的人,才可以把名字镌刻在历史上 。


从东北到西北到西南,他追随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步伐,勘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多条铁路线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说,踏破青山,一生无悔。他,就是卓宝熙。


难忘那些岁月。作为我国工程遥感地质的主要创始人和开拓者,他和同事们一起,将传统的地面地质调查转变为先进的遥感地质调查,大大提高了铁路地质勘测的质量、效率和经济效益。在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他又发表了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既对他30多年勘测实践的经验进行了理论总结,也推进了我国遥感地质的研究和应用。


在我眼里,他的人生风景像他走过的山河一样壮丽。走进他的勘测生涯,我看到了铁路勘测者如何一步步地为铁路建设事业披荆斩棘。他们是千千万万铁路劳动者的缩影,他们众志成城,共同书写了中国铁路的辉煌。


难忘那些岁月。这些壮丽的人生画卷,被卓宝熙写进了书里。这本书是他献给改革开放40年的礼物。卓宝熙在后记中说:“书的内容王要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事,写的虽然是我个人的经历,但也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大概可以这样归纳:对祖国无限忠诚,很少有私心;思想单纯,感情淳朴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真挚 ;大家都从心底里想为祖国建设和人民利益做出贡献……”他说自己的人生信念可以用这句话来概括:“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的内容是作者亲自的经历,他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写出了当年勘测生活的真实情景。30余年的勘测生活的经历,包括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地质现象、各地的民族风情和各种趣闻等,特别记述了很多次遭遇险情的经过……


难忘那些岁月。枯燥的勘测队生活,描写的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彰显了作者对待困难的乐观心态。其中不乏精彩的章节,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战胜干旱和高温”、“泡在水桶里上班”、“神秘的溶洞”、“迎亲队伍”、“走长征路,过独木桥”、“神奇的河谷”、“‘七七’遇险记”等等,寓教育于文学之中。



翻开《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从一幅幅的野外工作照片当中,仿佛能看到当年许许多多风华正茂的铁路勘测工作者的背影,在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仿佛走进了勘测人面对艰难困苦时坚定的内心。


卓宝熙以朴实的笔触写出了当年勘测生活的真实情景,彰显了一代铁路建设者们迎难而上的乐观心态和顽强斗志,他们身上体现出 了在任何时代都被呼唤的美好品质一一敬业、奉献、责任与担当。环境越是艰难困苦,求学的欲望就越是要强烈,卓宝熙先生是三中学子,同为三中学子的我们要坚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成为饱学之士,为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更要在求学过程中永葆开拓性和自我创新的精神。


以青春之名,不留遗憾。希望在未来某日,斜阳黄昏之时,仍能 回想到那些属于我们奋斗拼搏的难忘岁月 。


福州三中高二(5)班 许嘉文


幸为山川客


我曾想过,立足于一方沃土,一方陡崖,放眼四海,袖揽山河,饱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对于我这样微小的人来说,壮阔的山河图似乎是我对大自然的基本印象。可是当我伏着地面,我仿佛听着流水在地下奔腾;当我攀爬岩石,我用手抚摸到岩壁上细微的纹路和凹凸。这些入微的秘密和细小的惊喜,是大自然给探索者的奖励,也许 这就是地质的魅力吧。


开卷,卓老先生就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这本书是一个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对勘测生活的记录,这种 “笨拙”的开场白引起了我的思考:近年来很多所谓的 “爆款”书,其封面、扉页上多数会大肆宣传,诸如“名人推荐”、“催人泪下”、“直击万千读者心灵”之类的噱头,过分夸大的宣传和“德不配位”的内容造就了很多“鸡汤”文,当浮躁的读物充斥了我们的眼球,那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真正源于内心的文字反而遭到冷遇。卓老先生在后记也表达这样的想法:“文学 创作不等同简单的社会现象的描述,而是作家洞察社会现象后,经过思索、加工、创作出来的产品,所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一个非常艰辛、寂寞、费神的过程。我并不排斥文学的创作,我很尊重源于生活的和人民群众的创作文学。问题是当前似乎热衷于脱离实际生活的创作文学,而轻视源于生活的纪实文学。”


对纪实文学的重视是一方面,对内容的评价又是一方面。在本书 中,卓老先生主要回忆了他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和青藏高原勘测足迹和所思所感,卓老先生的描写直白且仔细,生动地展示了他的勘测生 活。不仅如此,在文学性上,卓老先生同样不逞多让:从东北转战西 北,站在嘉峪关前,他怀古思今,回望嘉峪关千年前的雄姿;为勘测成昆铁路,他踏上长征路,瞻仰了会理的长征革命遗址,内心受到长 征精神的鼓舞;在陕北革命老区绥德、米脂一带,作者近距离接触了 千沟万盔的黄土高原,不仅住在窑洞里,还与热情豪爽的陕北老乡相交甚欢,而且作者还向我们科普了貂蝉和吕布都是当地人,回想起三 国演义里的快意恩仇……


更可贵的是,卓老先生不仅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勘测生活,还分享 了他独特的见解和体会,一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价值的肺腑之言。在职业的选择上,卓老先生的说法是“听从国家的安排”,在办公室和外业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外业:“现场是我最理想的课堂。”、“在现场,置身于大自然中,很容易掌握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此外,卓老先生还说:“写的虽然是我个人的经历,但也是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共同经历。”——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对事业、对人民无限忠诚,思想单纯,感情真挚,愿为国家与人民奉献甚至牺牲小我……放在今天,这样的人一定是我们所推崇的、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而放眼今天,浮躁的年轻人不断陷入焦虑,不断跳槽,正是缺少那种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的目标。


对的人值得读对的书,对于这本书的定位和受众,卓老先生在后 记中说是:“自传体纪实文章”、“青少年如能安下心来看,也许还是蛮新奇的,甚至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对于我这样的青少年读者来说,这本书还有一个方面让我觉得获益颇多。在 “从东北转战西北”这个章节内,作者详细介绍了雅丹地貌的由来、形成原因和景观特点,而在中学地理的学习中,我们仅粗粗了解了雅丹地貌,以这样自主阅读的方式获取知识,加深了解,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选择了艰苦的勘测工作。如果说地质遥感工作是我毕生的事 业,那么,勘测工作则是我事业中的主旋律。踏破青山,一生无悔。” ——这段话,是对卓宝熙老先生一生勘测事业的最好概括和最高褒奖。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于国家有所贡献,于社会有所建树,于自己问心无愧,那便有资格说,这一生不留什么遗憾了。


幸为天下客,幸为山川客。

福州三中高二(4)班 马锦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7140-1376003.html

上一篇:[转载]卓宝熙:铁路勘测人的家国情怀
下一篇:铁路勘测人揭秘:在戈壁滩用沙子洗碗,在无人区与狗熊对峙
收藏 IP: 223.72.76.*| 热度|

1 郭战胜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