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yb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naybz

博文

课程思政示范案例评阅感悟 精选

已有 6636 次阅读 2022-12-10 09:35 |个人分类:课程思政建设|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课程思政作为一项教学改革举措,教师在提供案例参与评审时,一定要想到,你问题分析的越透彻,改革的目标也就越明确,采取的措施也就越合理,大家对项目的期待也就越高,在项目评审过程中也就越能引起大家的认同,即问题分析是基础也是关键。从项目实施来看,22个团队都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育人改革思路设计,也都拿出了自己的经典代表作,效果可期。但是,从项目问题分析、育人成效以及能得到大家认可的角度看,各位老师还需要注意,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意图是在破除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基础上向人的全面成长理念演变,实现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如果你的课程还将精力放在知识传授上,无论如何添加所谓的思政材料,也不可能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进而实现其健康成长。因此要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为如何保障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在成长过程中理解知识、学好知识,即知识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这个转变一定要建立起来。

就我的理解,课程思政建设具体来说:

一、课程思政是一个课程教学内需的问题,要有必要性

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课程提升的内在需求,即以课程思政改革推动课程建设,让课程的育人效果更好,方法更科学,学生获得感更强。不思考自己课程的问题,不结合问题进行课程改革创新,不谈自己课程改革的成果,没有横向的类比,没有纵向的对比,没有效果的比较,改革成效就很难让人取信,也就失去了课程思政存在的真正意义。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课程看不到自己课程的问题,或者说是不愿意仔细思考自己课程的问题,以一些简单的、表面的问题作为分析的基础,强说实施课程思政后的良好效果,可信度比较差。一个可行的解决路径是对自己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明确可衡量的课程思政目标,设计针对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而体现出自己课程的育人效果,证明教学的有效性。《交替传译与视译》课程团队在这些方面做的较好,题目突出“三进”理念,一下子就让人知道其改革特色是什么,案例首先对自己课程存在的痛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认为三进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在分析过程中展现教师相关的能力,展现教师对国家、地方、学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色,并在论证过程中让人觉得把这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纳入课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非常好。

二、课程思政是一个模式创新的问题,要有可行性

形成相对固定和有效的育人模式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在这个创新的模式中,要讲清楚课程目标是如何变化的,课程内容是如何处理的,教学方式是如何实现的,教师能力是如何匹配的,教学效果是如何改变的,学生素养是如何提升的等各教学元素的变化情况,这些元素的变化应该具有一定内在联系,成为一个有效模式的支撑要素,确保育人水准的不断提升。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内容还是那个内容,教学方式还是那个方式,作业还是那个作业,只不过添加了一点新闻、一点历史故事、一点口号就想让自己的课堂具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就像食堂的大锅饭添加一点盐就说变成了私房菜馆的精品小炒,怎么可能呢?食堂和私房菜馆有什么差别?最根本的是价值观的差别。食堂是数量优先,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在短时间内让大批人都吃上饭,其次才是味道好的质量要求;私房菜则是质量优先,特色优先,要靠色香味给客人提供一个暖心的交流场所,饭菜质量要优先于数量,如果不理解这二者的具体差别,你就办不好食堂或者私房菜馆。课程思政是要你的课堂育人,就是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变成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没有教学模式的重构,还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则很难让人相信会有育人的效果。《创业管理与实践》《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在教学方式、学生参与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效可行的实践,读它们的改革经验就有学生对知识、对项目热切期盼的画面感,教学效果应该也就会让人感觉可信得多。

三、课程思政是一个师生关系重新定位的问题,要有可信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知识传授是有效的,传递效率高、学科体系性强,但是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需求问题,导致课程枯燥,学生不愿意听。课程思政是在协助完成原来传统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完成价值塑造的任务,即原来的学习知识的定位还是有的,不能因纳入思政元素就失去了这个核心目标,如果不强调这点,专业变得不像专业,学生也不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需要教师思考如何与学生的定位关系问题,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你纳入的课程思政内容学生知道不知道?如果学生本来就知道,纳入的意图是什么?如果学生不知道,纳入想达到什么目标?怎么评价你能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还要思考一下,纳入内容后,是让你的课堂更加精彩了吗?学生更加愿意听了吗?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更加大了吗?学的更加扎实有效了吗?更加会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了吗?如果纳入内容跟知识内容不能有效结合,不能为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纳入就是无效的,反而会让课程效果降低,这就不可取了。课程思政更加应该思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关系问题,原来是教师做主角,教师讲学生听,现在则要求学生是主角,教师要主导课堂,为主角服务,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如何实现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也是课程思政想推动的事情,这种角色转变教师有思考吗?能接受吗?在这些方面多思考,才能让课堂有温度,课程思政才能有效果。

四、课程思政是一个教师教学素养不断提升的问题,要有持续性

教师要有育人的能力才能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施教能力,教师在自身素养改变这方面谈的多,才能让人觉得教改可信,教师应该将自己课程在不同时期、不同节点对教学改革的意图和成果写出来,才能让人感觉到成果取得的可信性、教师成长的必然性,才能对你当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成效产生共鸣,对今后你的课改产生期盼。一种武功像葵花宝典一样突然横空出世,带来的通常是不可信和混乱。课程思政倡导育人需要润物无声、久久为功,不能今天有想法,明天就谈经验,大谈自己的改革有多好多有效。课程思政若想取得成效,让大家认同,就要通过对自己改革的心路历程有一个剖析,对成果取得的心得有一个展示,对初次改革成功的喜悦有深切感悟,对遇到问题的苦恼而无人诉说有困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好老师,才能让人相信你的课程是一门好课,就课程说课程,就内容说内容,通常会取得反效果,让人觉得不可信,是为了其他功利目的而被动采取的行动。当下的课程思政改革,教师要多思考教育的政治性,是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健康发展服务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才有了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要求;教师要多思考教育的国计性,是国之大计,是科研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如何做好科研、人才的支撑是课程思政推行的本质要求;要思考教育的民生性,学生愿不愿意在这个专业学习,其认知存在什么问题,是态度上不认可还是能力上跟不上?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待自己的课程,如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赋予学生生活的能力,则就把握了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要思考教育的规律性,教师要多从教育规律上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好的课堂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知识、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只有按照学科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去改革教学,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健康成长,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做好课程思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大家长期的积极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4668-1367335.html

上一篇:对学校教学创新大赛校赛评审的感悟
下一篇:对十三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评阅感悟
收藏 IP: 36.5.45.*| 热度|

5 吴斌 焦飞 崔锦华 王林平 杨玉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1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