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Nanomaterials 期刊2024年院士文章合集

已有 161 次阅读 2024-7-4 15:44 |个人分类:编辑荐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本期编辑荐读精选了2024年发表在Nanomaterials 期刊的中国两院院士文章,包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悦广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军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先刚老师的最近研究成果。内容涵盖机器学习与纳米发电机协同应用;冲击载荷对纳米晶体bcc铁原子尺度断裂行为的影响;工程纳米材料的纳米毒理学计算模型;宇称-时间对称的半导体激光器最新研究进展;低偏振、宽光谱半导体光放大器;矢量迭代傅立叶变换算法的结构光三维成像等热门话题,希望能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欢迎阅读。

    

1.Synergizing 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 with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for Advanced Self-Powered Sensing Systems

机器学习算法与摩擦纳米发电机协同用于先进自供能传感系统

Roujuan Li, Di Wei and Zhonglin Wang

https://www.mdpi.com/2079-4991/14/2/165

Picture1.png

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增加了规模化智能感知系统的需求。当前,传感系统需要周期性更换电源,这不但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污染。同时,与更换相关的人力配置成本也加重了经济负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摩擦纳米发电机 (TENG) 通过丰富的材料选择既提供了高效的分布式低熵能量收集方案,也成为收集复杂多样数据的自供能传感绝佳方式。随着TENG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且复杂,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机器学习 (ML) 和深度学习 (DL) 算法来高效地处理输出信号。该文章以样本规模和数据复杂性为主要线索,综述了ML算法辅助固体–固体TENG (S-S TENG) 和固体–液体TENG (L-S TENG) 传感器的最新进展。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优势与局限,总结了更适宜与其协同的TENG传感系统的多种应用场景。最后,文章还针对在复杂环境下协同硬件 (TENG传感器) 和软件 (ML算法) 的前景及其未来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做出了讨论。

     

2.The Effect of Impact Load on the Atomistic Scale Fracture Behavior of Nanocrystalline bcc Iron

冲击载荷对纳米晶体心立方铁原子尺度断裂行为的影响

Zhifu Zhao et al.

https://www.mdpi.com/2079-4991/14/4/370

Picture2.png

纳米晶金属在纳米设备中具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纳米电子器件中。它们在环境应力下抵抗冲击断裂的能力是纳米设备设计的主要关注点。本文通过在不同的快速加载速率下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考察了在原子尺度上冲击载荷对纳米晶bcc铁断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纳米晶铁中,裂纹以晶间解理的方式扩展。随着冲击载荷的增加,晶界解理作用减弱,晶界活动产生的塑性行为增加。此外,主导塑性变形的机制从裂纹尖端的原子滑移转变为明显的晶界活动。冲击载荷增加所产生的晶界活性导致裂纹开裂的阈值能量增加,并提高了纳米晶bcc铁抵抗断裂的抗力。纳米晶bcc铁在大的冲击载荷下可以保持较高的断裂韧性。

        

3.Computational Nanotoxicology Models for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用于工程纳米材料环境风险评估的纳米毒理学计算模型

Weihao Tang et al.

https://www.mdpi.com/2079-4991/14/2/155

Picture3.png

尽管人工纳米材料 (ENMs) 在许多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但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可能会阻碍这种新型材料的发展。传统上,ENMs的风险可以通过环境现场监测和基于动物的毒性测试等实验方法来进行评估。然而,使用实验方法评估数量基数大,日益增多的ENMs风险是耗时、昂贵且不切实际的。相反,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计算方法最近在ENMs的风险评估中受到了更多关注。本综述讨论了计算纳米毒理学模型在评估ENMs风险方面的关键进展,包括物质流分析模型、多介质环境模型、基于生理的毒代动力学模型、定量纳米结构-活性关系和元分析。文章还指出了一些挑战,并就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展望。

      

4.Advances in Semiconductor Lasers Based on Parity–Time Symmetry

基于宇称-时间对称性的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Hongbo Sha et al.

https://www.mdpi.com/2079-4991/14/7/571

Picture4.jpg

半导体激光器具有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波长丰富、直接电驱动等优点,是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核心光源,所涉及的智能制造、信息网络、医疗健康等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贡献重大。激光器的模式特性直接影响输出性能,如输出功率、光束质量、光谱线宽等,因此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半导体激光器一直是国际半导体激光科学的研究前沿。宇称—时间 (PT) 对称作为一种新型的模式调控方法,在纵向调制上能够对纵模进行选择,改善激光器光谱特性,在横向调制上可以实现基横模输出,改善激光器的光束质量,故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从PT对称的基本原理出发,详细介绍了基于PT对称的单模半导体激光器的技术方案和发展现状,按照不同的调制方法进行分类,分析其结构及性能特点,最后对PT对称激光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5.Low-Polarization, Broad-Spectrum Semiconductor Optical Amplifiers

低偏振、宽光谱半导体光放大器

Meng Zhang et al.

https://www.mdpi.com/2079-4991/14/11/969

Picture5.png

在全光网络中,偏振不敏感半导体光放大器 (SOAs) 可以提高信号光质量和传输速率。本文设计、仿真并制备了一个用于1550 nm波段的多量子阱SOA,以减小增益对偏振的敏感度。有源区由四元化合物InGaAlAs组成,由于势垒和势阱的组分差异导致晶格失配,因此,产生了应变量子阱,为SOA提供了对光偏振态不敏感的增益。本文研制了脊宽分别为4 µm、5 µm和6 µm的SOA。4 µm脊宽的SOA可实现>140 nm的3 dB增益带宽,而6 µm脊宽可提供更高的输出功率和增益。在输入功率为0 dBm时,饱和输出功率为150毫瓦 (增益21.76 dB),输入功率为10 dBm时输出功率增加到233毫瓦 (增益13.67 dB)。在-20 dBm时,偏振敏感度<3 dB。该设计实现了低偏振灵敏度、宽增益带宽和高增益的SOA,将在进一步优化后适用于广泛领域。

      

6.Structured-Light 3D Imaging Based on Vector Iterative Fourier Transform Algorithm

基于矢量迭代傅立叶变换算法的结构光三维成像

Runzhe Zhang et al.

https://www.mdpi.com/2079-4991/14/11/929

Picture6.png

结构光三维 (3D) 成像以其计算成本低、成像精度高、成像速度快、性价比高等优点,成为三维成像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构光3D成像需要均匀的衍射光学元件 (DOE),可以通过准连续的相位超表面来实现。准连续相位超表面可以在亚波长尺度上高效地实现振幅、相位、偏振和频率等光学参数调控,克服了高阶衍射对成像的副作用。本文通过矢量迭代傅立叶变换算法设计了一种准连续相位超表面分束器,并利用该设备实现了目标物体的结构光3D成像和目标重建。通过将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准连续相超表面和双目识别系统相结合,实现了结构光3D成像系统,最终为3D成像领域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Nanomaterials 期刊介绍

Nanomaterials (ISSN 2079-4991) 是一个国际开放获取期刊。创建于2010年,目前已被Scopus、SCIE (Web of Science)、PubMed、PMC、CAPlus/SciFinder、Inspec等数据库收录。期刊主题涵盖纳米生物学与医学、纳米光子学材料与器件、纳米能源、纳米催化、纳米电子学、纳米传感器、纳米结构的理论与计算模拟、环境纳米科学、二维和碳纳米材料、无机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太阳能与太阳能电池、纳米级物理化学应用及纳米制造等。范围包含但不限于:纳米材料、纳米技术、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023 Impact Factor:4.4

2023 CiteScore:8.5

Time to Publication:33 Days

Time to First Decision:13.6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5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40930.html

上一篇:双喜临门!Smart Cities 期刊收获最新影响因子IF 7.0 和 CiteScore 11.2,位居Q1
下一篇:JCM:“临床神经科学”栏目优质文章精选
收藏 IP: 61.242.1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4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